最近,“假非遗”现象十分猖獗,它不但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还对非遗传承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非遗市场火热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乱象?又应该怎样进行整治?

蹭非遗热度

“假非遗”产品畅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利用了公众对非遗的信任,非遗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承载着民族智慧与历史记忆,消费者往往会因“非遗”名头而放心购买,近日有一款号称非遗手工制作的产品疯狂热卖,商家宣传时突出其非遗属性,但其做工和品质大打折扣,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对非遗产品的信任。

一些投机者把非遗当成敛财工具,毫无底线地去获取利益,他们借助各种手段,把普通产品包装成非遗产品,刻意吸引消费者关注,促使消费者购买,这扰乱了正规非遗产品的市场秩序,长此以往,消费者可能会对真正的非遗产品产生质疑,这不利于非遗文化的健康发展。

造假产业链

一家名为“北京炎黄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企业出现了,它成了“假非遗”产业链的典型代表,只要交钱并提供基本信息,半个月就能成为“非遗传承人”,其速度与正常认定周期相比快得离谱,该企业行为极大降低了“非遗传承人”的可信度。

记者通过检索发现,这家企业的网站主页显示处于“系统维护中”状态,然而其内部页面却仍展示着大量难以辨别真假的“非遗大使”相关内容。这一情况表明,此类造假行为并非个别的现象,极有可能存在一条完整的利益链。这条利益链涵盖了从伪造名号到产品售卖的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关人员参与其中,目的是欺骗消费者。

电商监管不力

电商平台在销售“假非遗”产品这件事上,扮演的角色并不光彩。许多电商平台没有履行应尽的审核义务,这致使大量“假非遗”产品在平台上随意售卖。有消费者在某知名电商平台购买了号称非遗美食的产品,结果却发现是普通加工食品,并且该平台并未对该产品展开严格审核。

这种疏于管理的状况,为“假非遗”产品提供了广阔的销售途径,致使造假者愈发肆无忌惮,电商平台应肩负起相应责任,不可为了短期利益而漠视消费者权益与市场规范,不然将会影响自身信誉以及行业发展。

破坏非遗生态

“假非遗”行为对非遗传承和发展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真正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需历经多年努力与沉淀方可获得认可,然而造假者却凭借虚假手段轻易获取利益,这使得真正致力于非遗传承的人感到寒心,同时也对非遗文化的健康传承和发展形成了阻碍。

一些年轻人或许会受到“假非遗”现象的误导,进而对非遗形成错误的认知,致使他们不愿意投身到真正的非遗传承工作当中。长此以往,非遗文化的传承会面临严峻的挑战,而这无疑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成的极大伤害。

加强宣传认证

打击“假非遗”,需加大对非遗的宣传力度,使公众能更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进而增加对真正非遗产品的辨识度。同时,要建立完善的非遗认证和公示制度,以便公众能够便捷地核查非遗信息。此外,有关部门应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统一的非遗查询平台,为社会监督提供便利。

增强非遗项目的透明度,这一举措有助于恢复公众对非遗产品的信任。通过宣传,能让真正的非遗产品得到应有的认可。通过认证,可让真正的非遗传承人得到应有的支持。如此一来,便能推动非遗文化的健康发展。

多部门联合整治

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广告市场的整治力度,依法严格查处打着“非遗”名号虚假宣传的商家,市场监管部门应形成常态化监管机制,定期开展专项行动,对违法违规商家予以严厉处罚,提高其违法成本。

对于像“北京炎黄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这样的造假企业,要及时采取行动。与此同时,电商平台应当构建严格的产品审核机制,对那些涉嫌“假非遗”的产品以及商家果断进行处理。只有多个部门联合起来,并且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够有效抑制“假非遗”现象。

面对“假非遗”的混乱现象,大家思考怎样能更好地保护非遗文化,怎样能让真正的非遗产品得到发展壮大?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也请为本文点赞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