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大国急需可靠供电
我国是当前全球用电量最大的国家。稳定的电力供给对高质量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对日常生活也至关重要。国网宁波市鄞州区供电公司有个叫张霁明的人。他因药物过敏导致双耳失聪。但他凭借坚韧毅力改写了电网故障修复历史。过去电网故障靠人工修复。所需时间在50分钟到1小时之间。这对于高新企业来说。是无奈的等待。
成长之路艰辛蜕变
张霁明日常交流借助助听器并依靠看口型。但他在电力领域持续成长。他狠下苦功。把17本设备说明书里的10多万条装置参数牢记心中。他从普通电力检修工逐步成为国网浙江电力首席专家。这背后有着无数日夜的钻研与努力。体现出他对电力事业的执着热爱。
系统搭建初获成果
宁波电网是全国首批试点之一。张霁明和团队拿着设计图纸开启探索之旅。他们前往小区测量数据。他们前往高新技术产业园测量数据。他们按比例制作沙盘。他们对沙盘反复推演。他们初步搭建起系统。这次尝试为后续解决电源模块问题奠定了基础。这次尝试为电网的智能化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攻克电源模块难题
雷雨天气时电源模块常被打坏。一个电源模块价值1万元。一场雷雨可能打坏十几块。张霁明和设备厂家技术员在风雨天反复测试。发现短路会产生高压进而击穿模块。经过一年摸索测试。成功研制出能承受高压冲击的电源模块。将故障恢复时长从理论上的100秒缩短到50秒。有效降低了运维成本
优化系统再创新高
原来的50秒FA是集中式控制系统,有一定局限性。张霁明决定采用分布式方案。让每个开关有独立“小脑”。8月酷暑时,配电房高温达40多摄氏度。他坐在地板上。模拟70多项可能性故障。调试20多万个电气信号。一年后,故障恢复速度从50秒压减到0.1秒。成果在全国电网系统推广。
极限挑战永不止步
工业企业持续升级。复电时间已达毫秒级,然而张霁明并不满足。他追求极致,渴望实现“无感中的无感,毫秒中的毫秒”。他期望借助数字化、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电网。他希望以此护航中国智造迈向世界。长期劳累致使他因腰椎病住院。但他的精神会激励更多电网人奋勇前行。
你觉得张霁明具备对电力事业进行极限挑战的精神吗?这种精神会给未来电网发展带来怎样更多的可能性?快来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同时,请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