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捕鱼人到护鱼人,蔡朝辉30年江上生涯为何迎来华丽转身?  第1张

变身守护人

4月24日,在资江资阳区刘公滩河段,有一位特殊护鱼人蔡朝辉。他正驾驶巡护船进行巡查。蔡朝辉原本是一名退捕渔民,在江上捕鱼长达30余年。如今,他成为了人工鱼巢巡护人。蔡朝辉58岁,生长在资江边。他看着资江不断变化。从渔民转变为巡护人,他内心充满了对这片江的热爱以及责任。

曾经蔡朝辉靠捕鱼维生。他熟知资江水域的各个角落。如今江里的鱼愈发珍贵。他明白保护它们的重要性。于是他加入巡护队伍。开启守护鱼儿繁衍的全新旅程。他古铜色的脸尽显坚毅。其眼神满是对这份新工作的执着。

繁殖期的坚守

每年3月至6月是鱼类繁殖期。蔡朝辉把主要精力置于人工鱼巢。他每天检查鱼卵情况。他依据水位调整鱼巢位置。比如3天前流域江面涨水近2米。水草被淹没。他迅速驾船把鱼巢拨移至岸边展开。

水位下降后,蔡朝辉把鱼巢拢回河面。他动作熟练。要确保鱼儿产卵不被干扰。这几个月里,他如战士坚守阵地。守护着鱼儿繁殖宝地。即便风吹日晒。他也从未喊苦。只盼鱼儿顺利繁衍。

检查附卵情况

蔡朝辉驾船靠近人工鱼巢。他用竹竿挑起一片棕片。棕片上晶莹的颗粒是鱼儿的卵。蔡朝辉与区畜牧水产事务中心工作人员郭玉香一起仔细检查。郭玉香介绍,棕片发挥着关键作用。

蔡朝辉全神贯注看着附卵情况。他眼中充满期待。他清楚知晓每颗鱼卵都藏着新生命的希望。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正是这份专注为鱼儿营造了更好繁殖条件。使得资江的鱼儿能够一代接一代存活下去。

鱼巢建造讲究

郭玉香称,建造鱼巢有诸多讲究。要选在水势平缓的水域。还要选在水底砂砾礁石众多的地方。并且要远离主水流。也要远离航道。刘公滩河段是难得的天然产卵场。以前没有人工鱼巢时。鱼卵孵化难题频繁出现。

鲤鱼、鲫鱼等产黏性卵的鱼类,过去在河滩浅草植被处产卵。一旦水位下降,鱼卵就会裸露,要么暴晒在外,要么沉入水底。人工鱼巢出现后,改变了这一情形,帮鱼儿解决了大难题。

助力鱼卵孵化

人工铺设鱼巢益处诸多。它为鱼儿构建“产床”。它能随水位浮动。它不会在岸上搁浅。竹竿下交错悬吊一万多片棕片。这些棕片替代水草。这大大提升了鱼卵孵化率。

郭玉香介绍说,棕片能给鱼儿提供附着之处。棕片还可为鱼儿提供躲避天敌的场地。一个个的人工鱼巢如同生命的小摇篮。它为资江的鱼儿保驾护航。使得新生命不断诞生。

保护成效显著

今年资阳区在资江黄颡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设置了1.2万个人工鱼巢。近4年累计设置人工鱼巢数量达4.5万个。这些举措有效促进了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资江里的鱼儿数量日益增多。资江的生态状况持续变好。蔡朝辉望着江里呈现出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他内心充满了喜悦。他明白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他还希望有更多人能加入到保护资江生态的行列当中。

看到资江在众人努力下日益变好,你是否被这些护鱼人的行动打动?是否想为保护水域生态贡献力量?快来评论区分享想法,记得点赞并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