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日意义非凡

4月24日,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如期而至。在这一天,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迎来了其55周年的重要时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抓住这一时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旨在提升公众对航天知识的深入认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国内航天领域的知名学府,持续致力于航天文化的传播。该校把握住有利时机,成功举办了多场活动,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航天日每年都发挥着回顾历史与展望未来的重要作用。

月宫一号”开放答疑

4月24日,"月宫一号"实验基地对外开放。志愿者通过模型与视频,向公众阐释了系统运作的机制。参观者们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积极提问。他们好奇为何选择黄粉虫作为食物来源,并对太空旅行何时实现表示关注。

刘红教授,系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并担任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的专家,负责了“月宫一号”的研发工作。该系统是全球首个成功构建并持续运行的四生物链环闭合生态系统,并且成功实施了“月宫365”实验。这一成就不仅展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辉煌成就,也标志着人类在外星生存环境探索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刘红谈航天憧憬

刘红担任“月宫一号”项目的总设计师,她指出,人类未来有望完成从地球居民向宇宙居民的过渡。她希冀通过科普推广,唤起公众对太空探险的兴趣,并引导他们的关注。

她强调,公众需关注地球生态环境的当前状况。她希望激发青少年的航天兴趣,以便他们在成年后能够投身航天领域,为航天事业带来新的活力。

航天文化节传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已在校内连续十年成功举办航天文化节。今年的文化节以“海上明月共,九天揽星河”作为主题。文化节内容丰富,涵盖了超过10场校园文化活动。活动包括主题论坛、系列讲座以及嘉年华等,其目的是向全校师生及社会各界广泛传播航天知识。

航天文化节专注于弘扬与发展航天文化,通过举办多样化活动,使公众能够深入掌握航天领域的核心知识和精髓,有力促进了航天文化在校园及社会各领域的广泛传播。

为什么黄粉虫能成为太空食物?中国航天日揭秘月宫一号的惊人突破  第1张

主题论坛名人分享

4月20日,学院路校区的晨兴音乐厅成为第十届航天文化节的举办地。在这一盛会中,神舟飞船的首席设计师戚发轫、中国探月工程的总负责人于登云,以及被誉为“英雄航天员”的桂海潮等重量级嘉宾,就相关主题发表了演讲。

为什么黄粉虫能成为太空食物?中国航天日揭秘月宫一号的惊人突破  第2张

六百多名青年学子聆听了他们的奋斗故事,这些故事激发了年轻一代对航天事业的浓厚兴趣。活动由宇航学院院长王伟宗主持,内容丰富,现场气氛热烈积极。

多渠道科普吸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已连续举办多场“航天企业面对面”讲座活动。这些活动邀请了相关研究机构和单位走进校园,为学生们提供了与专家直接交流的宝贵机会。特别是在航天日当天,众多中小学生踊跃参与,亲自参观了位于校园内的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

为什么黄粉虫能成为太空食物?中国航天日揭秘月宫一号的惊人突破  第3张

这些举措覆盖了多个行业及不同年龄段人群,其目的是普及航天知识。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公众兴趣,对航天科普教育的提升起到了正面影响。对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的航天活动,您如何看待?这些活动在促进科普方面发挥了哪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