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东六环西侧及大运河河畔,亚洲规模最大的地下交通枢纽——副中心站枢纽工程,正紧张地进行施工建设。该工程凭借其创新性和独特设计,已成为城市建设的显著亮点,吸引了众多目光的关注。
主体结构封顶后续工作推进
城市副中心站的综合交通枢纽主体结构已完成封顶。装修工程进度已过半,预计明年将基本完工。届时,该枢纽将具备接入轨道线路的能力。这一进展预示着公共交通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有利于减轻周边交通压力,满足市民出行需求。这一成就的取得,归功于建设者的辛勤付出,他们的劳动成果将显著推动副中心交通的快速发展。
京帆屋盖年底全部亮相
从远处望去,枢纽建设现场如同千帆竞发。目前,四片“京帆”型屋盖已揭开面纱。第五片屋盖的膜结构安装工作正在紧张进行。预计到年底,十片屋盖将悉数向公众亮相。这种“京帆”型屋盖与天井的巧妙融合,使得自然光线能够直射至地下三层站台,塑造了“阳光枢纽”的景象。创新设计巧妙地连接了地下与地上空间,为乘客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地下交通环境。
枢纽开创性意义非凡
该枢纽铁路站房位于地下,其设计宗旨在于保护城市整体风貌,并将地面空间重新赋予市民。这种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副中心站枢纽工程在创新方面的精神。面向未来,地下枢纽将部分拓展至东六环高线公园,周边增设了5000平方米的京帆广场,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场所,从而提升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
多功能融合交通枢纽
该亚洲最大的地下交通枢纽位于此地,其规模宏大,汇集了众多轨道交通线路。该枢纽占地128万平方米,涵盖京唐(京滨)城际铁路等多条线路在此汇聚。这里集多功能于一体,标志着我国首个此类地下综合枢纽的诞生。值得一提的是,此处还特别设置了两个机场的值机站和运河码头的通道,无论是航空旅客还是水路旅客,都能便捷地完成换乘等操作。
枢纽地上规划丰富实用
枢纽地上规划建设的建筑面积约为130万平方米。该规划区域涵盖了办公、商业、酒店等多种功能,并包含公寓及住宅。此规划的核心目标是提升“职住平衡”的比例。一旦某个区域实现职住平衡,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将显著增强,区域活力亦将大幅提升。此外,这类区域还能有效吸引更多客流至枢纽车站,从而形成正向循环效应。
交通枢纽的N通八达
该区域配备了大约160个出入口,确保了交通的畅通无阻。这些出入口正逐步连接起地下、地面以及即将开发的多处建筑设施。同时,周边11条接驳道路的规划和建设也在同步进行中,预计将同时启用,构建起七进七出的交通网络。出入口与接驳道路的布局设计,旨在提升旅客和乘客的通行感受,并实现客流的快速分流。此外,该交通枢纽还实施了多项创新举措,例如在铁路站点率先开展综合开发。这些创新措施有望成为其他大型交通枢纽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亚洲最大的地下交通枢纽即将完工,其独到设计引起了广泛关注。对此,您是否与我持有相同期待?敬请于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点赞并转发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