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荣获一面锦旗,旗上题字“迅速协作,化解困境”。该锦旗背后,是一起紧迫的海上救助事件。此次救助行动迅速而充满温情,成功保住了受伤船员的视力,进一步证明了公司在海上紧急救援领域的卓越能力。

船员受伤亟待救援

惊心动魄16海里!国能黄骅港如何上演生死时速救援?  第1张

当日事件发生时,“新一海17”轮正停靠于黄骅港海上锚地,等待装卸作业。船员小郑在检查机舱过程中,不慎被一粒铁屑击中右眼。最初,他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但经过半天,他的眼球开始分泌液体,视力变得模糊,并伴有高烧。船长察觉到情况的严重性,迅速联系了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生产指挥中心寻求帮助。此时,船只与码头相距16海里。

紧急启动救援预案

接到求助信息后,16时15分,值班调度员刘彦平立即启动了三个通讯渠道。他一边关注气象预报,对救援风险进行评估,一边安排“黄骅拖7”轮即刻启航,并在电脑上规划出最佳的救援路线。与此同时,渤海新区人民医院的眼科急救团队通过视频连线,对船上的医生进行远程指导,对小郑进行眼部清洗,力求抓住每一分宝贵的救援时间。

拖轮破浪艰难前行

“黄骅拖7”轮在汹涌的大海中奋力前行。大副王伟凭借丰富的经验,把握住浪涛之间的空隙,果断下令,利用短暂的平静时刻进行靠泊。水手王建军反应敏捷,精准地抛出缆绳,顺利实现了与货轮的对接。尽管海上的风浪给救援工作带来了额外的挑战,但救援人员毫无退缩之意,全力以赴,只为救助受伤人员。

伤员安全转移上船

船员们团结一致,在货轮甲板上稳固了爬梯并布置了安全绳索。在安全绳索的保障下,小郑沿着货轮舷梯缓缓行进至爬梯。拖轮上的船员准确无误地接应了小郑。在17时32分,受伤人员被顺利转移至拖轮,为后续的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开辟海上救援通道

刘彦平,值班调度员,持续监控救援动态,目光紧锁在电子海图上。他指导“神华竣1”轮为“神华拖7”轮开辟了一条海上救援专用通道,保障伤员搭载的拖轮能迅速抵达码头。在他的精确指挥下,救援工作进展顺利。

伤员及时送医救治

18时55分,"神华拖7"轮成功停靠在拖轮工作船码头,伤员被迅速抬上已备好的救护车。19时10分,救护车抵达渤海新区人民医院。医院医生立即进行紧急救治,成功从小郑的眼球中取出铁屑,术后小郑的眼睛状况良好。医生指出,得益于及时的救治,小郑避免了视神经的不可逆损伤。

据相关资料显示,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着国家能源枢纽的关键角色。自今年起,该公司已成功执行海上应急作业14项,部署拖轮30艘次,对6艘遇险船舶实施救援,并救助了8名病伤船员。这些显著成绩的背后,反映了公司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以及救援团队持续不断的辛勤付出。人们普遍认为,国能黄骅港务公司提供的海上救援服务,对于维护海上人员生命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诚挚邀请您参与讨论、给予支持并分享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