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省对社会小场所的安全管理进行了全方位规划。各地积极响应,行动迅速。特别是在泰州市,其表现尤为出色,成功研发了一套创新且成效显著的治理模式,为全省小场所的安全管理树立了值得借鉴的榜样。
优化机制体系 三方协同高效推进
泰州市设立了多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其中市级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扮演着统筹协调的核心职责。区级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积极展开协调与援助,乡镇或街道层面的单位则负责具体任务的执行,第三方机构亦全面加入其中。该体系确保了治理流程在不同层级间的高效运作。针对各地乡镇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专门的指导服务方案,采取“因时制宜”的措施,力求措施精准。为了保障作业的质量和效率,建立了质量效能监管机制。该机制规定第三方需每日向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报告工作进度,同时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也将进行不定期的检查,以确保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聚焦工作重点 精准指导构建矩阵
泰州在选取服务对象的过程中,采用了“系统随机抽取与地方推荐并行”的方式。该策略覆盖了25个乡镇及90个社区,涉及2500余家小型场所,实现了对区域和场所类型的全面包容。泰州市通过对全省社会面小场所安全治理系统中“四色风险”场所信息和问题隐患整改情况进行了细致分析。据此,该市确定了消防、电力等关键领域的风险隐患点,并将餐饮、旅馆等场所列为工作指导的重点。12位专家领导与200余名基层工作者共同合作,推行了“沉浸式”教学模式。他们对常见问题进行了详尽剖析,探寻了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方案。在此分析过程中,累计识别并记录了超过一万两千个潜在问题。
强化质效提升 多元共治筑牢防线
泰州市对系统平台存在的未解决安全隐患,组建了专业团队进行评估与指导。对普遍存在的隐患进行集中整改,针对个别隐患实施分类处理。此举有效提升了隐患整改成效,整改比例从82%上升至98%。此外,通过多途径搜集场所业主和基层监管人员的反馈意见,服务质量得到提升,确保了服务满意度达到满分。向小型场所业主积极宣传安全自查的要点,同时发放了超过3000份“社会面小场所安全隐患排查手册”,此举显著提升了业主的主动自查参与率。
技术助力治理 智能排查显威力
泰州市已引入了先进的安全监控技术。该技术已在多个小型公共场所安装了智能火灾预警设备和电气安全监控系统。这些设备能够对场所内的火灾隐患及电气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它们能将相关数据迅速传递至监管平台。系统在发现异常后即刻触发警报,保障责任人员快速响应并实施对策,有效提高了隐患的识别与解决效率。据数据显示,自该技术应用以来,小型场所火灾预警的精确度增加了30个百分点。
培训增强能力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泰州市已开展多轮基层人员安全治理能力提升培训。这些培训内容涉及隐患发现方法和紧急情况应对技巧。通过专家现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基层工作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加强。培训结束后,基层人员发现隐患的能力明显提高,有效避免了多起可能的安全事故。目前,已有超过500名基层人员完成了这一系统的培训课程。
宣传营造氛围 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泰州市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小场所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社区公告栏、网络平台和宣传海报等,成为传播安全信息的载体。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和专题讲座等活动,激发小场所业主和居民的热情参与。此类活动显著增强了公众对小场所安全的重视,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安全管理的好氛围。
各位读者,若泰州的小型场所安全管理模式在其他地区推广,可能会遭遇哪些挑战?欢迎点赞并分享本文,同时在评论区积极交流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