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技能培训
4月3日,黄蓉辅导员在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对王艳红进行了细致的钩织技艺指导。王艳红,安化人,二级肢体残疾,行动需依靠拐杖。自加入中心以来,她凭借早年跟随长辈学习织毛衣的基础,在辅导员的帮助下,很快学会了二十多种毛线花钩织技巧。在订单高峰期,她的月收入成功超过了2000元。
王艳红等众多残疾人在中心接受了就业技能的培训。目前,该中心已服务70人,其中逾20人从事辅助性工作。他们积极参与各种就业技能培训,致力于在工作中展现个人价值。
托养环境改善
王艳红在加入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之前,独自生活,日常饮食以面条为主。自2023年3月份起,她成为该中心的一员,仿佛找到了一个充满温馨的“新家”。在这里,她能够享受到三餐的温饱,以及生活自理、运动康复和文体娱乐等多种服务。此外,中心的生活老师对她进行了日常的照护,这极大地提高了她的生活质量。
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营造了宜人的居住条件,确保了残疾人在托养过程中的安心感受。此举不仅为残疾人参与就业和康复等后续活动打下了基础,而且成为他们温馨的避风港,极大地增加了他们回归社会的可能性。
财政支持保障
今年,全市纳入省级重点民生项目服务的残疾人有1020名。项目资金由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提供,总金额达到636万元。资金主要用于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和寄宿制托养等集中服务,同时亦涵盖居家托养服务。在集中托养模式下,残疾人每年可享有不少于150天的服务;而在居家托养服务中,每位服务对象每年至少可获得7次服务,每次服务时长不低于28小时。
财政资金对残疾人托养服务的推动作用极为关键。生活照料、护理、职业康复和劳动技能训练等项目,均需资金支持。这些资金支持确保了残疾人在托养期间享受到更全面、更高质量的服务。
辅助就业成效
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致力于辅助性就业项目的推广,助力王艳红等残疾人增加收入。经过不懈奋斗,该中心荣获了全省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帮扶单位的称号,树立了残疾人就业的典范。
“美丽工坊”项目支持下,该中心融合了钩针编织、湘绣、竹编等传统技艺与地方文化,推出了多款文创产品。此举为残疾人提供了工作机会,产品更远销至美、加等国,展现了他们在就业领域的卓越才能,同时为中心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收益。
就业模式拓展
市残疾人联合会依托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展现了引领示范的力量。目前,全市共设立了6家“美丽工坊”,助力超过200位残疾人实现了灵活就业。这些“美丽工坊”推出了众多创新的文化创意产品,例如以“十二花神”为主题的围巾等钩针工艺品。故宫博物院已将部分产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名单,此举极大地增强了残疾人产品在公众中的认知度和传播效果。
残疾人通过这一就业方式,成功开辟了更多职业选择。该模式融合了传统技艺与当前市场需求,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延续,而且帮助残疾人在职场中重拾信心,感受到了生活的价值。此举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
服务监管严格
全市设有12家托养机构,其中3家已获得省残联颁发的5A级认证。市残联对这些机构进行了严格的监管,涵盖线上线下全方位监督,同时自主研发了智慧残联管理平台。该平台在机构内安装了30多个摄像头,并采用面部识别等技术确保服务时长符合标准。截至2024年,已进行了20余次监督检查。
严格的监管措施保证了托养机构的规范性及安全性。这一政策使残疾人群体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服务。同时,它促进了残疾人托养服务水平的持续提高,对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产生了积极而显著的效果。
经评估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以下策略可能有助于促进残疾人就业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升:首先,强化职业培训,增强其职业技能;其次,完善就业政策,拓展就业渠道;此外,优化工作环境,保障残疾人享有公平的工作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