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正加速推进,其中,上海示范区的市域铁路项目取得显著进展。近期,项目第14个标段传来了喜讯,国产“申盾号”盾构机成功投入运行,为工程进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申盾号”始发
近期,我国成功研发的14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申盾号”已在上海市域铁路上海示范区线14标段投入使用。此举标志着该标段的盾构区间掘进工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对项目整体推进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该设备的投入使用不仅体现了我国在盾构机制造领域的雄厚实力,同时也为上海示范区线的建设进度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申盾号”从新府路西侧的盾构井启动,这标志着上海示范区线项目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它将面临地质条件复杂和周边建筑密集的双重挑战。这次挖掘不仅是对设备性能的严格检验,同时也是对建设团队技术能力的重大考验。
14标施工内容
14号标段承接了众多重要施工项目,这些项目包括从芳乐路站到徐乐北路站之间的盾构隧道、露天隧道、U型槽、河流改造及路基工程,总长度达3242米。项目数量众多,技术规范严格。因此,建设团队需拥有丰富的施工经验和卓越的技术能力,以保证各项工程均达到高标准的质量要求。
该盾构区段全长约2470米,构成14标段施工的核心难点。在此施工过程中,团队需应对地质条件复杂性和地下管线等众多挑战。为确保施工安全与效率,制定精确的施工方案及运用先进技术至关重要。
施工难点应对
施工期间遇到了众多技术挑战,包括富含水分的软质淤泥层、在松散地层中进行的长距离挖掘作业,以及多个高风险区域的穿越。这些挑战显著提升了施工的难度和风险等级,对施工队伍构成了极大的考验。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工程事故的发生。
项目组面对挑战,引入了智能感知和智能掘进等前沿技术。这些技术被用于对盾构机的初始状态和行进方向进行精确调控。借助这些技术,盾构机的运行状态和周边地质条件能够得到实时监控。同时,施工参数可以即时调整,从而保障施工的安全和效率。
多方联动保质量
上海申铁在盾构施工期间,与各方建设主体保持紧密合作。双方共同确立了多项保障机制,包括制度规范、施工流程、设备管理与监督检验等。这些机制旨在构建一个高效作业团队,以保障工程顺利进行。
确保盾构施工区域无积水,对提高工程素质至关重要。参与各方共同努力,操作精细,有效保障了施工的稳定与安全。这一举措为上海示范区线的整体工程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示范区线概况
上海示范区的地铁线路总长度为52.4公里,覆盖了闵行和青浦两个区域。该线路设有10个站点。列车运行速度最高可达每小时160公里。线路长度较长,站点数量较多,运行速度较快,这些特点将显著提高该地区的交通便捷性。
沪苏嘉城际铁路上海段位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作为该示范区的首条线路,同时构成上海市域铁路网络的核心部分。该线路在强化区域互联互通、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职能。
项目建设现状
上海示范区线部分站点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西岑站和朱家角站的高架车站主体结构已全部完工。这一进展预示着这两个站点的建设阶段即将步入尾声。
青浦新城站、水乡客厅站、芳乐路站三座地下车站正在进行基坑挖掘和结构施工。工程进展顺利。特别是西岑站至水乡客厅站的盾构区间,施工进度接近尾声,完成度已达到98%。基于此,上海示范区线的建成预计将为周边区域带来哪些具体而积极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