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丰富却发展受限
云南省内中药资源种类繁多,共计8875种,其中特有药用植物有1562种,占比约半。但该省中药材产业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优质品种培育不足、种植收益较低、产业链整体产值不高,这些问题显著阻碍了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中药材种植普遍依赖传统方法,这导致其难以满足市场对高品质中药的广泛需求。这一状况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益。此外,许多药材仅以初级产品形式出口,未能进行深加工,也缺乏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
政策引导推动转变
近期,云南省委及省政府对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执行力度显著加强。为此,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政策导向、科技援助、模式革新和产业提升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促使云南中药材产业产生了三大明显变化。最初,种植活动从依赖传统经验转变为采用标准化和产业化方法;随后,经营策略从分散模式转变为集中化发展模式;最终,原料来源实现了从单一来源向整个产业链价值提升的转变。
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措施,旨在鼓励企业和农户加入符合良好农业规范(GAP)的种植实践,以推动该行业的进步,并形成了有利的政策氛围。得益于这些政策的推动,部分中药材产地已着手打造规范化的种植园区,并提升了种植技术。
源头品质提升竞争力
中药原料品质的确保对于增强中药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至关重要。云南省遵循GAP标准推进中药材的种植活动。目前,已有14家企业旗下的26个种植基地通过了GAP认证。预计到2024年底,这一认证数量将有所增加。省药品监管部门已发布10份通知,内容涵盖中药材GAP扩展检查的成果。该通知指出,共有14家药企的26个产品被确认为符合GAP标准。这些产品的数量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据了领先地位。
自推行GAP种植标准以来,云南中药材质量明显提高,从而提升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此举为云南从“药材大省”迈向“药材强省”提供了稳固的基础。符合GAP标准的中药材正逐步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可。
数字化追溯体系增信任
GAP标准规定需构建健全的追溯机制。云南省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了对每批中药材从源头到流通各阶段的可追溯性。截至2024年,该省已率先构建了全国首个中药材GAP一体化服务系统,实现了基地申报、审核及评价等环节的线上化操作,并已为30家企业提供了覆盖70个基地的服务。
智慧监管系统与“云药追溯质量平台”实现无障碍连接,消费者通过扫码即可全面了解药材从种植至成品制剂的全程信息。此举措显著提升了消费者的信任与安全感,同时亦对中药材市场的规范化起到了正面推动作用。
差异化发展创新模式
云南省正致力于推动企业探索中药材GAP的差异化发展道路。该省已构建了“自主建设、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GAP基地建设模式。众多企业依据自身特色和区域资源,采取了多样化的建设策略,有效提升了中药材资源和地域优势的利用效率。
部分企业自主打造GAP种植园,确保了种植与管理的自主性;另有企业选择与农户或其它实体合作设立基地,目标在于促进资源共享与共同利益;此外,也有企业采纳共享机制,有效提升了园区的使用效能。
产业升级带动多方受益
通过执行严格的种植规范,农民们的生产技能和经济收益有了显著提升。他们与行业内的佼佼者构建了GAP种植合作,这不仅提高了收入,也增强了保障。普洱良品益康药业凭借GAP技术的强大优势,成功被纳入国家中药饮片集中采购的名单中。该举措有效拓展了产品销售途径,农户收入因而提升,增幅超过600万元,平均每户增收7226.71元。同时,此举促进了农村就业,为830多个家庭提供了就业机会,覆盖了超过4000人。
云南省正不断加大对于中药材产业的经济支持,目标在于提升种植规范、优化中医药产业条链、增强科技创新的助力,并塑造云药的品牌形象。该产业正逐渐成长为国内中医药界颇具竞争力的领军者。在全国层面上,云南的中药材产业预计将拥有怎样的成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