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短信现身沪上
近期,上海多所中学家长纷纷收到短信。这些短信通过iMessage发送,发送者多为匿名且非本地号码。发信者声称是学生本人,并称信息由“校讯通”或学校电脑发出。随后,他们以上课为由,表示无法接听电话,并提及报名培训班的事宜,同时要求支付费用。
家长收到一条短信,短信内容表明:“我是您的孩子,此刻在电脑教室使用学校的电脑给您发送消息,目前无法接听电话。”接着,短信中提到了培训班的相关费用。这类短信在上海众多中学家长群体中迅速传播,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
缴费催促手段频出
短信内容表明,学生希望家长支付培训课程费用。一些发送者特别强调名额紧张,并催促家长尽快处理。另外,部分家长可能收到假扮学校领导身份的短信,目的是为了“核实”名师培训的可靠性,以此减轻家长的担忧。
信息中涉及学生个人资料,包括姓名和身份证号码。部分家长表示,起初收到此类短信时感到不解,对方急切地表示“名额所剩无几,请尽快支付费用”,这引起了他们的担忧,几乎促使他们进行转账。这种做法无疑给众多家长带来了心理压力。
文件伪造混淆视听
上海市教委官方文件随短信一同发送,旨在增强信息可信度。记者已联络上海辟谣平台,并通过电话向市教委进行了咨询。市教委工作人员提示,该文件可在“上海教育”官方网站上查证。遗憾的是,记者在官方网站上未能发现该文件,这一情况进一步证实了文件系伪造。
该行为暴露了诈骗分子试图通过模仿正规文件名称来掩盖其欺诈行为,这使得一些对查询途径不够了解的家长容易受骗。在此之前,已有家长在未核实文件的情况下差点进行转账操作,幸运的是,他们后来与学校进行了核实,从而避免了损失。
多地曾现同类诈骗
2024年,北京海淀、太原等地的警方对相关诈骗信息进行了澄清。犯罪分子伪装成中学生,通过发送假冒的“校讯通”短信,以补习费用为借口,诱使家长进行转账操作,结果导致一些家长上当受骗。
北京一位家长在收到短信后未加审慎,误信子女需要支付补习费用,于是按照短信指引进行转账。然而,家长不久后察觉自己可能遭遇了诈骗。此类诈骗现象在多个地区屡见不鲜,持续对家长权益构成伤害。
核实信息避免损失
当前情况下,家长在收到所谓孩子发送的陌生号码短信时,应迅速核实信息真伪。务必与学校教师及学生本人取得联系。诈骗分子往往利用“名额有限”等策略敦促家长转账,这往往使得家长难以充分思考。
家长建议,接收到短信后应先短暂冷静,随后通过电话与教师确认信息,此举措有助于防止受骗。事实上,只要保持警觉并加强核实,便可降低不必要的损失风险。
手机设置防范风险
诈骗分子利用苹果手机iMessage功能扩大了诈骗信息的传播。用户可在手机设置中调整,选择关闭接收陌生人的信息功能。此操作能有效减少收到诈骗短信的风险。
自用户取消相关选项后,他们未曾再收到这类可疑短信。这一事实显示出,及时调整手机设置是既简单又实用的安全手段。我们建议用户们尽快检查并调整自己的手机配置,以提升个人财务安全保障。
您是否曾遇到类似的诈骗信息?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遭遇。同时,请为本文点赞并转发,助力广大父母提升防骗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