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美味,声名远播
近期,宁波东钱湖绿野村的陈金娥家庭正忙于工作,忙碌程度极高。他们从事手工青团和麻糍的制作与销售已有四十余年,在当地居民和常客中享有极高的声誉。近期,他们的产品销量激增,每日销量超过一百箱,数千个青团,众多顾客甚至远自上海、北京等地前来品尝购买,这一现象充分证明了其美食的吸引力。
艾草溯源,乡间寻青
青团以“青”为特色,主要原料为艾草。清晨时分,陈金娥及其老伴会前往家附近的田野采集艾草。他们精心挑选最嫩绿的部分进行剪切,随后至村口溪流进行清洗。陈金娥表示,该溪流水源清澈,夏日里凉爽宜人,是清洗艾草的理想之地,这也为青团的制作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传统“擂青”,土灶登场
艾草经过采摘与清洗,便进入“擂青”环节。陈金娥家的土灶,成为了艾草展示其独特魅力的平台。在此,艾草接受特殊加工,为青团带来独一无二的口感。尽管土灶看似平凡,却承载着传统技艺,记录了数十年的手工制作历史。
糅粉蒸米,搡制麻糍
陈金娥先将艾草备好,步入厨房动手处理糯米粉。她将糯米粉与水混合,揉至均匀,随后倒入蒸锅,蒸上数分钟。糯米粉蒸熟后,她将艾草铺于其上,稍作蒸煮,然后倒入石臼中。起初,这一过程全靠人工完成,但随着二老年纪渐长,他们改用机器捣臼。尽管如此,陈金娥在操作时依旧手法娴熟,她熟练地蘸水、触摸舂头、翻动米粉,整个过程井然有序。
成品亮相,美味升级
手工青团色泽碧绿,质地软糯,口感弹牙,制作圆满完成。近期,陈金娥家针对年轻消费者的喜好进行了馅料改良,降低了糖分含量。品尝时,艾草的清香与黄豆的甘甜相互衬托,皮薄馅厚,不含任何添加剂,纯天然的口感让人难以抗拒。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在陈家门前的小河边品尝这些青团,都会流露出满意的笑容。
坚守匠心,盼味传承
陈金娥夫妇接管店铺已超过十年,麻糍和青团的价格始终维持在每盒十元。陈金娥透露,顾客群体以老顾客为主,她们坚持用心制作馅料,保证味道地道,因此未上调价格。然而,两位老人也表示,从采摘艾草到制作青团,整个过程需耗时四五个小时,每日凌晨两三点开始工作至早上七点,工作十分辛苦。他们感叹,年轻人越来越难回到村里从事这一行业。但她们仍希望传统味道能传承下去,让“春天的味道”久留人间。
您是否品尝过陈金娥制作的带有浓郁传统特色的手工青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体验,同时请不要忘记点赞及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