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业态欠薪引关注
2025年3月20日,东河区人社局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对一起涉及网络直播的欠薪问题进行了有效解决。伴随着直播及平台经济的快速崛起,劳动用工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但与此同时,新型用工模式也引发了劳动争议数量的上升。这一案件的处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案件所涉金额与劳动者直接利益紧密相连,并且,对新兴行业劳动关系标准化进程的推进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播维权申请仲裁
该主播是某传媒公司的签约艺人。根据公司规定,艺人需分两个阶段签订为期一个月的“合作合同”。然而,在合作过程中,艺人发现企业未能按照约定足额支付报酬。因此,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艺人不得不向仲裁机构提出仲裁申请。劳动仲裁作为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关键手段,显示出劳动者法律意识的显著提升。
仲裁调查揭开真相
仲裁机构对案件进行了详尽的审查。审查结果显示,尽管双方签署了一份名为“合作协议”的文件,但实际上主播与公司之间已经形成了劳动关系。公司并未依照法律规定与主播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而是通过“合作协议”来规定收益分配。这种以合作名义掩盖劳动关系的情况在新兴行业中并不少见,同时也暴露了该领域劳动法规的不足之处。
认定关系企业违法
仲裁机构经过细致审查,确认双方间已确立劳动关系。该公司未按照《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要求,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此行为已构成违法。同时,公司存在拖欠工资的情况。根据该法第十条,雇主需在用工一个月内与员工签订书面合同。公司的做法显然违反了法律法规,损害了员工的合法权益。
调解补发工资差额
仲裁院积极促成调解,涉及企业承诺支付劳动者工资差额4000元。此次调解成效显著,有效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了他们辛勤劳动能够得到合理报酬。此举亦凸显了劳动仲裁院在调和劳资双方利益中的关键角色,对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产生了长远影响。
仲裁院提醒企业规范
东河区人社局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在案件处理完毕后,发出警示。指出,“带货主播”等新兴行业从业者仍属于企业雇佣人员,新型用工模式不能成为企业逃避法律责任的借口。仲裁院建议,企业应在劳动合同中增设条款,详细规定工作职责和绩效考核等具体内容,同时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不受侵害。企业需积极承担主体责任,依法进行用工管理。
当前新兴行业迅猛发展,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需应对如何兼顾扩张与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难题。对此,您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观点。同时,别忘了点赞及转发本文,以表达对我们内容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