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当天,上海市陆行中学南校在以“冰川保护”为主题的活动中,特别邀请了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的杨一琼教授。杨教授以“探寻水的纯净奥秘”为主题,进行了一场科普讲座。此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师生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
活动主线
本次活动的核心主题为“守护生命之源,共筑生态未来”。讲座中,专家讲解与互动体验相结合,使师生对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一主题自讲座开始至结束始终贯穿其中,推动了师生对水资源保护进行深入交流,并为后续科普内容构建了明确的结构框架。
饮水健康科普
杨一琼教授以“水是生命之源”为主题展开演讲,通过详实的数据强调了水体健康的重要性。她提到,青少年每日需饮用1200毫升清水。然而,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尤其是上海,作为水质型缺水城市,饮水安全问题亟待关注。在讲座过程中,教授对天然水、矿泉水及纯净水的矿物质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他详细阐述了“健康水”的标准,并通过现场演示向学生展示了水质检测的方法。
水环境危机警示
我国水资源状况堪忧,杨教授透露了令人震撼的统计信息:全国约七成河流遭受污染,太湖、巢湖等关键湖泊的富营养化区域面积较40年前膨胀了60倍。以上海水源地建设为例,她详尽阐述了青草沙水库采用的“蓄淡避咸”技术,该技术有效确保了市民的饮水安全。她运用动态模拟系统呈现了潮汐入侵的情景,使学生们对城市水资源的易损性有了深刻体会,同时突出了科技在其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净水技术发展
教授提到,《天工开物》中记载的明矾净水方法至今仍受到关注。人类对水质提升的探索从未停止。她依据时间顺序,描绘了净水技术的演进历程。在此过程中,上海在深度处理技术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尤其是臭氧与活性炭复合技术的运用,使得黄浦江的水质已达到可直接饮用的标准。在活动场所,学生们通过实际拆解家用净水器滤芯的实验,直观地见证了杂质被过滤的全过程。这一亲身经历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保障“最后一公里”水质安全的重大挑战。
智慧水务蓝图
上海2035年规划要求,水质标准须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杨教授基于此提出了智慧水务的宏伟蓝图。该蓝图包括对水质进行物联网实时监控、利用人工智能优化水资源分配、以及推广再生水循环利用技术等。她激励学生成为未来水安全保障的先锋,通过运用知识和创新,将“让上海优质水源惠及千家万户”的愿景变为实际行动。
活动意义深远
本次讲座借助科普知识和情感共鸣,在学生心中播下了对水资源珍惜、保护与节约的种子。教授指出,每一滴清澈的水都承载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学校计划不断加强生态教育,积极推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致力于为构建节水型社会贡献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简便的节水措施备受关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节水心得,同时请为本篇文章点赞、分享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