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短视频平台上广泛流传“医院紧急撤离信号”的说法,强调特定数字出现时需迅速撤离。这一信息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担忧。这些被称为“救命信号”的内容,其真实性存疑,可能是误传。对此,我们将进行深入调查。
博主热传暗语
近期,短视频平台出现众多博主,他们上传了关于“医院紧急信号”的视频。据悉,医院广播中的“111”代表火灾警报,“666”提示婴儿可能被盗,“999”指示患者心脏骤停需紧急救援。同时,博主们建议公众在接收到这些数字信号时立即疏散。这类视频迅速传播,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许多人已将这组“救命信号”牢记于心。
平台查证真相
上海辟谣平台迅速采取行动,对“医院救命暗号”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所谓的“医院救命暗号”实际上并不存在。医院广播中出现的数字,仅作为内部应急演练和救治病人的工具,与公众并无直接关联。这一核实结果有效地缓解了博主们引发的紧张情绪。
浙大二院实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解放路院区相关人员指出,应急代码是医院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999”代码指示医院正在进行急救演练或患者突发心脏骤停。当医院广播系统播报具体位置后,该区域医护人员将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救援。这些代码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医护人员的应急应对能力,而非对外公布紧急情况。
不同医院情况
公开资料显示,尽管全国各医院普遍使用应急代码,但各医院对代码的解释存在差异。以“浙大四院”为例,在患者脾动脉瘤破裂的紧急时刻,该院通过广播系统发出“1楼介入手术室,999”的警报,医护人员随即进行抢救。与此同时,在“仙居县人民医院”,“999”代码意味着启动院内突发事件医疗应急预案,预计急救小组将在五分钟内到达现场。玉环市人民医院曾开展了代号为“999”和“666”的紧急应对演练,其核心目标是提升医护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
网友实际见闻
众多网友反映,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浙大一附院、浙大二附院、浙大附属儿童医院等医疗单位接受治疗时,见证了类似程序的模拟操作。幸运的是,这些演练在保持良好秩序的同时,没有发现任何潜在的安全风险。据此推断,此类程序是医院日常工作的常规部分,公众对此无需过度忧虑。
勿信网络传言
部分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将医院常见的应急信号称作“救命暗号”,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在日常生活中,公众应当从官方渠道获取安全信息,不应轻易相信所谓的“网络暗号”。面对不明确的信息,公众应保持冷静和理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在网络信息洪流中,您是否遇到过可能引起误解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同时,对文章给予点赞和分享,以此帮助更多人了解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