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如何征服欧洲?揭秘东方美学在欧洲的辉煌传奇  第1张

知识起源

中国园林如何征服欧洲?揭秘东方美学在欧洲的辉煌传奇  第2张

1685年,英国外交官坦普尔虽未亲身抵达中国,但借助欧洲赴华人士的知识交流,在其论文中详细记录:中国园林的布局与欧洲所推崇的对称平衡风格存在差异,更偏好运用含蓄、委婉的手法来展现美感。这些记录对英国后续建设具有中国风格的园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知识参考作用,使英国人对中国园林独特的审美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

中国园林如何征服欧洲?揭秘东方美学在欧洲的辉煌传奇  第3张

英国开端

1738年,斯陀园在英国白金汉郡崭露头角,成为中国园林风格的先驱。该园中独特的方形亭子,亦称“中国屋”,格外引人注目。随后,1761年,钱伯斯在伦敦西南部创建了邱园,这一举动标志着英国园林界对中国风格的关注与兴起。随着时间的流逝,英国此类园林数量持续上升。这些园林不仅推广了中国的园林艺术,更在英国的景观中塑造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视觉体验。

法国探索

法国民众对中国园林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不仅翻译了相关英文资料,而且远渡重洋至英国进行实地考察。1766年,哲学家卢梭参观了英国的斯托园。通过观察英国人仿制的中国园林,法国人对中国园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举为中国园林在法国的传播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得法国人得以更全面地领略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

法国兴起

18世纪中叶,法国兴起了一股建造带有中国风格园林的热潮。这种园林最初源自英国,因而被称为“英中式花园”。在1754年至1772年间,法国艺术家瓦特莱在巴黎北部建造了“俏丽磨坊”,并在其中巧妙地引入了中国风格的桥梁设计。巴黎周边地区接连出现了众多英中式风格的花园,其中小特里亚农宫的旋转木马尤为引人注目,其设计巧妙地融入了中国元素。同时,带有中国特色的园林在法国迅速流行开来,并迅速传播。

法国实例

雷兹荒园位于伊夫林省,始建于1774年,其中湖边的“中国屋”格外引人瞩目。在卢瓦尔河谷的尚特鲁庄园,1775年建成的一座七层、高达44米的中国式宝塔,尽管庄园在19世纪遭受了破坏,但宝塔依然保存得相当完好,成为了当地的著名景点。这些案例展示了法国在构建中国风格园林时的丰富性和独特设计。

存续现状

20世纪初,卢梭花园和雷兹荒园等中式建筑不幸倒塌,但尚特鲁庄园的宝塔与利勒亚当卡桑园的中式亭子却得以完好保留至今。这些18世纪建造的中式园林,现已成为法国建筑遗产的关键部分。尽管时间流逝,部分建筑依然坚挺,它们是中国园林文化在法国传播的关键历史证据。

普遍看法指出,中国园林艺术在英法两国广泛传播,其根本原因究竟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