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开幕聚焦AI影响
3月2日上午,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举办了“未来音符·童声启航”2025四川国际童声合唱团的春季成长沙龙。此次活动吸引了众多家长参与,他们在现场聚集,共同探讨了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儿童音乐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创作与表演中的应用逐渐增多,音乐行业正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四川国际童声合唱团的指挥易丹,在一场交流会上,运用其专业视角,对AI技术趋势对音乐教育现状及未来走向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
AI无法替代核心价值
易丹在开场发言中强调,音乐教育远不止技艺的传授,其实质在于激发人们的感知力和同理心。她以儿童声带发育期为例,提到婴儿的哭声含有情绪信息,这种与生俱来的声音能力是人工智能所无法复制的生命特质。
AI或许能精确模仿音符的排列顺序,但无法捕捉歌声中的情感变化,亦不能激发音乐家即兴创作的灵感。它为大众提供的只是有限的选择,而在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和创造力方面,与人类音乐存在明显差异。
教学案例突显自我辨识
在探讨如何提升“自我辨识力”的教育方法时,易丹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一名不善言辞的学生,通过现场吟唱家乡的民谣,向他人展示了其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此例表明,音乐并非仅是传授既定知识的手段,更是孩子们借助声音构建个人精神空间的一种方式。
四川国际童声合唱团致力于多声部训练,通过这一方式,孩子们在团队协作中学会了倾听和展现个性。音乐成为了他们人格成长的体现,帮助他们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并提升了自我表达的能力。
审美教育破除数据茧房
易丹就“AI时代如何平衡童真与高级审美”这一话题发出警告,强调要警惕将儿童的听觉转化为受算法操控的傀儡。她提出,真正的审美教育应当引导孩子培养开放与宽容的心态,让他们在传统与前卫、经典与时尚之间能够自由穿梭。
四川国际童声合唱团在挑选曲目时,借鉴了巴赫作品中严谨的对位法,同时结合了不同地区的民歌节奏,让孩子们得以接触多种音乐风格,从而增强了他们的音乐品味能力。
未来教育回归人的维度
易丹强调,在AI时代,最需强化的是核心能力。他认为,音乐教育应着力点燃“人性之火”。以四川国际童声合唱团的采风活动为例,这种深入的艺术体验有助于培养出机器所不具备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技术进步迅猛的当下,四川国际童声合唱团坚守“音乐润泽心灵,艺术铸就品格”的理念,明确其核心任务是促进音乐教育回归到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轨道。
沙龙意义彰显坚定信念
此次围绕音乐与未来发展的探讨,不仅为家长们消除了AI时代教育难题的疑虑,还彰显了四川国际童声合唱团——该团源自天府之国肥沃的土地——在数字化浪潮中执着追求艺术本质、培育新一代人才的坚定信念。
在参加沙龙活动的过程中,许多家长对儿童音乐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与此同时,他们对四川国际童声合唱团的教育理念和实施方式给予了高度认可。
在AI时代,音乐教育如何更高效地增强儿童的创造力和审美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