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证书背后荣誉

75岁非遗传承人董静如何让东丰台年画走进百姓日常生活?  第1张

近期,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丰台木版年画技艺的传承人董静,终于收到了久拖未至的两张参展证书。自去年年底以来,她创作的东丰台木版年画巨作已在天津和湖南的主题展览中展出,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和赞誉。尽管证书发放延迟,但它们无疑是对董静艺术成就的积极认可。

这些作品得以在关键展览中亮相,彰显了极高的荣誉地位。同时,这也展现了东丰台木版年画所蕴含的独特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此举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为传统艺术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

传承人新的思考

董静,年已七旬五,手持证书,心生新念。东丰台木版年画,源远流长,技艺高超,近二十载,受邀参展非遗展览百余回,声名远播。然而,年画如何超越节日庆典的束缚,如何从单纯的橱窗展示走向民众日常生活,这些问题成为他深思的焦点。

他提到,先前他认为自己这代人的使命仅限于恢复和延续传统年画技艺,但如今他意识到这还远远不够。为了使年画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它必须与民众的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

新题材创作受欢迎

董静在推广东丰台年画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了市场调查。他运用传统技艺,创作了一系列贴近日常生活的年画作品,深受大众喜爱。其中,以龙为主题的《龙腾盛世》尤为突出,其独特的“神龙见首不见尾”构图,传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紫蟹金秋》描绘了七个孩童在荷塘嬉戏的画面,展现了宁河“河蟹节”的欢乐氛围。《美丽的七里海》中,各种元素巧妙融合,既展现了当地的自然风光,又蕴含了吉祥的寓意,使得观者倍感温馨。这些作品在市场上赢得了众多好评。

技艺是价值所在

有人对年画因技艺局限难以产业化表示不满,然而董静持有不同观点。他认为,纯手工的精细工艺正是年画价值的体现,每一笔每一刀都承载着东丰台木版年画的独有文化意蕴和工匠精神,不应为了产业化而放弃这些核心要素。

这种技艺历经时间的积累与岁月的磨砺,构成了东丰台木版年画独有的特色,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核心所在。维护这些技艺,即是守护传统艺术的核心价值。

已开启小处变革

董静,年逾七旬,以“将年画缩小”为起点。他将门神、灶王爷等粗制年画和娃娃、仕女、戏出等精细年画,精心制作成A4纸大小的亚克力水晶玻璃镜框,作为便携式礼品,便于人们收藏与携带。

这一举措标志着年画融入日常生活的起点,它颠覆了年画仅限于墙上展示的传统模式,使年画以崭新的面貌融入民众生活,提升了年画与公众的互动频率。

未来探索方向已定

董静的后续计划已经清晰。首先,她计划扩大题材范围,关注生活热点以获取灵感,创作既涉及国家重要事件又贴近日常生活情感的作品,以期引起公众广泛共鸣。其次,她旨在降低成本,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产品线将包括价格亲民的日常用品以及高端艺术品。

他注意到年画正逐渐成为家装的一部分,正计划研究如何让富有特色的东丰台年画在形式和内容上更贴合民众生活,以赋予年画在现代生活中的新面貌。关于东丰台木版年画,你相信它在未来的尝试中能顺利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