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引发关注

近期,公众对一起由微信工作群发布离职通知引发的劳动纠纷予以高度关注。刘女士在某公司工作多年,尽管未与公司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但她仅签署了员工手册。公司曾在微信工作群内发布《通知》,并随即将刘女士从群聊中移除。此案争议的核心问题在于,公司的这一行为是否构成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

刘女士的权益受损情况引发关注,公司行为合规性亦成为热议。与此同时,微信工作群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日益普遍,尤其在安排工作和人事调整方面。这一现象凸显了法律对相关问题的明确界定需求紧迫。

申请劳动仲裁

刘女士因被排除在工作群,已向相关部门提出劳动争议仲裁申请。她指出,公司的做法中断了其工作联系,并单方面终止了劳动合同。仲裁机构随后作出裁决,要求公司支付刘女士2023年10月和11月的工资,并赔偿因违法终止合同造成的损失。

相关部门指出,该公司在处理与刘女士的劳动关系过程中,其操作存在不足之处。此举旨在维护劳动者应得的权益。尽管如此,公司对此决定持有异议,并迅速采取了应对策略。

公司提起诉讼

仲裁落幕之后,刘女士在2023年10月及11月间收到了她的工资。然而,公司紧接着对法院提起诉讼,主张不应支付因违法解约而产生的约4.5万元赔偿金。公司辩称,微信工作群中的信息仅是对协商意愿的初步表达,鉴于刘女士未对此进行确认,故该通知缺乏法律效力。

公司发布声明,指出在应对经营困境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采取裁员措施系合法且合规,且不涉及非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公司希望通过法院的裁决,保护自身在此次事件中的合法权益,并以此减轻财务负担。

员工据理力争

刘女士展开了强有力的辩护。自《通知》发布后,她迅速被排除在公司的微信工作群之外。此后,公司并未就解除合同事宜与她进行过任何沟通。她坚持认为,公司单方面终止了劳动合同,理应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支付赔偿。

刘女士指出,尽管双方未签署正式的劳动合同文本,但她与公司间已确立了一项长期且稳定的劳动关系。公司单方面终止合同的做法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她坚决捍卫自身权益,并对公司的解释表达了坚决的反对态度。

法院查明事实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对相关情况进行了彻底的审查。审查结果显示,2024年2月,该公司在其营业地点发布了清算公告。公告内容透露,公司正在进行解散清算的程序。自2023年11月1日开始,公司已全面停止了业务活动,所有员工均已停止工作。节后,公司计划与员工就后续事宜和离职问题进行沟通与处理。

法院指出,尽管刘女士与该公司未签署书面劳动合同,然而她已在员工手册上签字认可,且持续工作数年,故而,双方实际上已形成了一份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此外,公司通过微信工作群发布的《通知》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应被视为公司的正式通告。

法院最终判决

法院在全面审理后做出决定,指出自《通知》发布后,公司并未与刘女士就解除劳动合同事宜进行过任何协商。此外,公司是在仲裁程序结束后才支付了工资。《通知》亦未提前三十天公布。综合这些情况,法院认定公司单方面终止了劳动合同。双方的劳动合同于2023年11月正式结束。

公司声称裁员是由于经营挑战,但裁员通知的发布却晚于《通知》的公布和刘女士提起劳动仲裁的时间点。公司未能展示其在裁员前已合法完成所有必要程序。因此,公司遭遇了举证不足的困境。据此,法院判定公司需向刘女士支付因违法终止劳动合同而生的赔偿金,赔偿额约为4.5万元。

企业在制定商业策略和调整员工结构过程中,是否遵循了相关法律法规?各界人士对此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意见。此外,请点赞并转发此文,以便更多人获取相关法律案例的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