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基地的忙碌身影
清晨七至八时,在成都新都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的试验田头,夜雨留下的薄雾仍笼罩着。此处,盛开的黄油菜花构成了主要种植作物。李浩杰,身着白色实验服和雨披,手持木棍,在油菜田中显得格外突出。白色实验服是科研人员的标志,雨披则是当下户外工作的标准装备,木棍则用来驱散露水。她的记录本上详细记录了各项材料数据。
漫长育种的深厚积淀
李浩杰从事该领域已有22年,其装备已多次更换,然而始终备有一套。在四川油菜育种领域,她享有盛誉。她与团队培育出60余种油菜新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000万亩。身为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油菜课题组负责人,她领导着一个由19人组成的团队,为四川油菜育种事业默默付出。
求学入行的农业情结
李浩杰自小便与农业有着不解之缘。大学时,她选择了农学专业,并成功考取了四川农业大学的研究生,而她的导师恰好是她的哥哥。毕业后,她加入了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的油菜课题组。初入职场,她便全身心投入到数千份油菜材料的研究中,致力于寻找含有高油量基因的样本。
持久钻研的成果斐然
从每年的9月至次年的5月,李浩杰在油菜生长季节频繁于田间观察育种材料。其余时段,他则在实验室进行品质检测。经过不懈努力,四川地区的油菜品种含油量成功提升至50%以上。在缺乏天然高含油量生长条件的四川,这一成果已位居全国前列。
科研路上的重重难题
李浩杰遭遇了众多挑战。她曾在偏远的山区油菜育种田辛勤劳作,因科研事业而错过了女儿成长的关键时期,这是许多女性农业科研人员共同面临的困境。尽管如此,她坚信在田间和实验室的坚守让她深刻领悟了科研的真谛。她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持续推动四川油菜育种的进展。
产业未来的携手奋进
四川油菜在产量和种植面积上持续保持领先地位,然而,新的挑战接连出现。例如,虽然之前已成功解决油菜倒伏问题,现在又面临根肿病的扩散。李浩杰指出,未来需要培育高产、高含油量的品种以及相关技术。这要求种业、加工企业以及种植大户共同参与,对整个产业链进行技术攻关。尽管她身兼数职,育种工作辛苦且有所牺牲,但她仍决定继续投身于油菜种植。你认为在农业科研中,团队合作与产业链联动哪个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