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初显
春节期间,许多人回家过年时惊讶地发现,家中长辈使用手机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年轻人。社交平台上关于“网瘾老人”的话题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共鸣,大家纷纷表示有“同款爸妈”。部分老人沉迷于“赚金币”活动,花费8小时仅能赚取2元,虽然看似浪费时间,但他们却乐在其中,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观察网络使用情况,我们发现老年人对手机的使用已非常广泛,电子设备不再仅仅是年轻人的专利。这些设备不仅被用于日常沟通,老年人还热衷于参与各类网络活动,比如通过赚钱类应用程序、观看短视频剧集、关注直播等,网络正在逐步重塑老年人的生活习惯。
APP诱导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指出,针对老年人的盈利型应用程序普遍存在复杂繁琐的操作流程。完成指定任务耗时较长,而提现过程则障碍重重。老年人投入大量精力,但收益微薄。此类APP利用老年人渴望赚钱的心理,诱使他们长时间使用。
这些应用程序设置了多级诱导机制,持续吸引老年人频繁使用。首先,它们在初期通过小额利益诱导用户加入,但随后却设置了难以跨越的提现障碍;其次,通过不断更新任务内容,使老年人深陷其中,表面上看似乎有机会获得收益,但实际上很难实现。
微短剧陷阱
云某意外发现其年逾六旬的母亲沉迷于“豪门”、“闪婚”、“保姆”等题材的微短剧。此类微短剧平台存在诸多付费陷阱,用户起初仅需小额付费即可解锁新剧集,而付费页面中往往暗藏默认自动续费选项,导致老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不断扣费,从而遭受经济损失。
此类微型短剧情节紧凑,悬念迭起,极大地吸引了老年人的注意。然而,在娱乐的背后,潜藏着商业上的不良动机。部分不法商家利用老年人对网络付费规则的不了解,采取隐蔽手段谋取私利,导致老年观众在享受剧情的同时,可能遭受经济损失,这一现象亟需引起关注。
直播营销骗局
刘奶奶在山东养成了在直播间“蹲守”购买保健品的习惯。主播通过讲述“兄弟失和”“夫妻离异”“远距离寻找亲人”等故事,运用话术敦促顾客下单。刘奶奶对此深信不疑,她认为购物是对他人的善举。然而,直播间中的虚假营销导致老人盲目消费,这对他们的财产安全造成了损害。
存在所谓的“养生直播”,初期以养生知识科普吸引观众,随后引导老年人加入微信群。所谓的“讲师”通过公益直播课程和有奖竞猜等活动增强产品认知度,最终在群内进行推销,并有“托儿”协助诱导消费者跟风购买。部分直播间进行虚假宣传,涉及金额常常高达数千甚至数万元,严重损害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原因剖析
魏万青教授提到,随着空巢家庭的增加,互联网对老年人来说,已成为重建情感和社会支持的关键途径。在短视频和直播间中,称呼如“家人们”、“爸爸妈妈”等,填补了老年人的社交空白。这些互动使得老年人更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网络虚拟的互动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并让他们在其中感受到温暖和归属。
贾西津副教授指出,营销策略针对老年人特点、算法的高效识别以及老年人辨识能力较弱,可能导致他们产生依赖。网络营销通过夸大信息、提供便利和情感支持,对老年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由于老年人信息验证途径单一,且更重视情感因素,因此更容易受到违规营销的误导。
消极影响
蒲唯丹,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心理科主任,指出老人过度依赖网络,会使其与现实脱节,进而可能引发生活适应难题、社交技能下降,以及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问题。老人若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减少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将对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当前,我们应如何协助老年人正确上网,防止其掉入网络陷阱?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观点。同时,请点赞及转发本文,以吸引更多人对“网络成瘾老人”问题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