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闪耀全国
近期,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了全国固体矿产地质调查优秀成果图件评选结果,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大队提交的1∶50000比例尺银坑幅成果在评选中表现卓越,荣获特优图幅称号,且在全国参评成果中名列第一。这一成绩彰显了该大队在业务领域的扎实基础。目前,第七大队在固体矿产地质调查领域的实力已得到官方认可,并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新的标杆。
银坑幅区域内,该成果在矿产资源勘查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新发现了9个矿点,并明确了3个找矿目标区域。经验证,钻孔结果显示,存在厚度达8.16米的银铅锌工业矿体,这一发现预示着巨大的找矿前景,为未来的资源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数代不懈探索
自20世纪50年代起,第七大队的地质队伍便在银坑幅区域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工作。他们执行了1∶10000比例尺的磁法普查等多项任务。历经数代地质工作者的持续奋斗和不懈探索,寻矿活动从未间断。尽管面临复杂的成矿条件和研究上的不足,地质工作者们依然坚定地继续前行,毫无退缩之意。
地质研究历经岁月,成矿的复杂性成为最为棘手的挑战。尽管如此,每一代地质学家都怀揣着探寻矿藏的愿景,并将个人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曾令无数人望而却步的难题,如同重重关卡,不断激励着地质工作者们深入钻研、勇于探索,持续不懈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精心组建团队
第七大队在前期工作扎实的基础上,对找矿成果的突破进行了周密安排。他们组建了一个以总工程师曾载淋为首的项目团队,成员涵盖大队内外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同时,还特邀了多位经验丰富的专家,对项目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指导,确保项目方向精准,执行严格。
项目成员各自肩负重任,资深专家的指导下,新老成员间协作紧密。他们相互学习交流,各自优势得到充分展现,为项目实施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团队协作助力,项目推进更加有序高效。
革新填图手段
在矿产地质调查过程中,地质填图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关技术手段也在持续发展。本次调查全面应用了DGSS数字化填图系统,该系统集成了多样化的信息搜集功能,构建了图幅空间数据库,大幅提高了填图作业的效率和数据的精确度。
长琦在初次使用数字化填图系统时面临了不少困难。系统界面较为复杂,数据格式多变,这让他一度感到难以适应。尽管如此,他凭借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持续学习,最终掌握了系统的操作方法。他成功完成了超过两万条数据的录入工作。他的努力保证了项目数据的准确收集和高效整合。
严控钻孔施工
矿产勘探的关键环节在于钻孔作业,这一步骤对项目最终成效的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项目组深刻理解其重要性,坚决贯彻“一孔探矿”的理念,对钻孔选址与实施过程极为慎重,并进行了反复论证。他们详尽地研究了各种地质信息和环境因素,致力于确保每一个钻孔都能达到最佳效果。
在确定钻孔具体位置时,地质专家对各个环节进行了严密监控。每一次参数的调整都经过细致操作,数据的分析同样精准无误。这些举措展现了他们对矿产勘探工作的严谨与专注。严格的监管措施为工业矿体的成功发现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助力找矿突破
归纳成矿规律并开展全面研究,是达成找矿突破的核心途径。本研究基于成矿序列、成矿体系和“三位一体”的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对岩浆岩、岩控矿构造等进行了细致研究。项目首次在该地区构建了破碎带蚀变岩型银铅锌多金属矿的“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模型,此模型对指导找矿勘查实践具有显著的实际应用价值。
应用成果显著,银坑幅典型矿床的研究发现为牛形坝整合矿区带来了找矿的重大进展。新增铅锌资源量超过30万吨,金资源量超过10吨,银资源量超过600吨,规模已达到大型银矿床标准。项目成员在实践中成长为技术骨干。依托这一成果及良好声誉,第七大队成功承接了总面积达1377平方千米的综合勘查任务。此类找矿成功模式能否在其他区域复制并推广,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