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调整引关注

近期,全国各地中小学陆续复课后,众多学生与家长注意到课间休息时长已调整为15分钟。这一调整起因于“课间不得离室”的规定,过去因课间时间较短及安全担忧,学生活动受限。此次调整引起了广泛关注,学校、家长和学生对此持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之前,课间休息时间较短,孩子们难以得到充分休息,长时间坐在教室内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利。目前,15分钟的课间休息带来了新的期待,然而,也引发了一系列需要调整的问题。

时间腾挪有妙招

课间休息时间延长至15分钟,孩子们的自由活动时间真的够了吗?  第1张

学校为了腾出课间休息时间,进行了细致的规划。部分学校通过调整大课间时间,而另一些则从午休中抽出部分时间。例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铁北新城分校为确保学生能在12点用餐,将上午最后一节课时长从40分钟缩短至35分钟,以此平衡各环节的时间安排。

此方法虽缓解了课间休息的困扰,却对教学秩序及学生作息产生了影响。午休时间被迫缩短,导致部分学生可能休息不充分,影响其精力状态,同时,教学计划也遭遇了新的挑战。

教师教学遇难题

部分教师对课程时长调整表现出忧虑。一位合肥小学的数学教师指出,原本40分钟的授课时间已感压力,现在缩短至35分钟,按时结束课程变得更加困难。由于众多知识点讲解需要较长时间,此调整可能对教学进度产生不利影响。

教学质量与课时长度密切相关。缩短课时同时确保知识点的全面覆盖和学生有效吸收,是当前教师迫切需要面对的挑战。这一挑战不仅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技巧,也对其应变能力提出了要求。

各地实施有差异

在实施课间休息15分钟的调整上,各地做法存在显著不同。江苏省和浙江省设定了一个月的过渡期,海南省则安排了一个学期的调整时间,而广东省正在尝试推行“课间15分钟制度”,尚未公布具体的时间安排。这些差异反映了各地根据自身情况所采取的灵活应对措施。

课间休息时间延长至15分钟,孩子们的自由活动时间真的够了吗?  第2张

多样化的缓冲时长有利于校园及师生更好地应对新情况,然而,这也可能造成各地教育政策执行速度的差异,进而引发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公平方面的潜在挑战。

体育锻炼新目标

为确保学生每日获得两小时的体育锻炼,各地教育部门在相关文件中明确了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目标。例如,广东明确禁止“占课”行为以占用课间休息时间,并规定中小学每个学期必须举办班级间的体育比赛。北京则依据“体育八条”规定,从四年级开始增设单杠等运动项目,以增强学生的上肢力量。

这些措施旨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遭遇了不少挑战,师资力量短缺尤为突出,这一状况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程及活动的教学质量与成效。

师资缺口待补齐

广州某区域校长指出,该区体育教师短缺超过500名,招聘成为学校当务之急。师资短缺状况对体育教学质量和活动推进造成影响,无法充分满足学生锻炼需求。

专业体育教师数量不足,学生可能无法获得科学的锻炼指导,这导致体育锻炼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的提高,因此,迫切需要解决师资短缺问题。

课间休息时间延长至15分钟,孩子们的自由活动时间真的够了吗?  第3张

关于如何进一步确保学生课间休息质量及增强体育锻炼效果,各界看法不一,以下为一些可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