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民俗再现!舟曲正月十九迎婆婆活动为何如此震撼人心?  第1张

活动盛大开启

2月16日,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欢庆气氛浓厚。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庆典——“正月十九迎婆婆”活动正式拉开帷幕。随着夜幕降临,县城内灯光璀璨,鼓声和欢呼声交织,构成了一幅热闹非凡的画面。至晚上九点,驼铃山脚下礼炮齐鸣,十六顶装饰华丽的“婆婆”轿辇从城东出发,缓缓驶向城内。

该活动属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每当这个时刻,当地居民及众多游客纷纷汇聚此地,一同领略这一独特的民间风情,目睹舟曲文化的丰富内涵。

轿辇精美绝伦

十六尊“婆婆”轿辇各自高达三米,其装饰精细入微。轿辇上悬挂着五彩缤纷的刺绣荷包,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了当地民众的辛勤劳动,图案精致且富有吉祥寓意。在夜幕下,明亮的琉璃方灯熠熠生辉,为轿辇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随风飘动的五彩流苏,在灯光的映衬下,使轿辇显得更加华美耀眼。

这些精致的轿辇在缓缓移动中,似乎承载着过往的历史,与世人相遇。它们成为活动中的亮点,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赏,拍照记录,定格了这美好的时刻。

习俗历史悠久

“迎婆婆”这一习俗起源于隋唐。该活动结合了民间表演、艺术鉴赏和信仰崇拜,具有综合性。它不仅体现了华夏民族“上元燃灯”的悠久传统,还是当地居民对国家安宁、丰收的真挚祝愿。

数百年间,这一传统在舟曲县得以世代传承,未曾中断。老年人对此文化的精髓深谙于心,他们向年轻一辈传授这些习俗的故事,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根源,确保这一文化传承不断。

千年民俗再现!舟曲正月十九迎婆婆活动为何如此震撼人心?  第2张

荣列非遗名录

2011年,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收录了“迎婆婆”这一民俗活动。这一认可彰显了其卓越的文化价值和吸引力。自晋升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便成为展示舟曲丰富文化特色的关键媒介。

名录所保障,相关部门增强了对此传统习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举办多场文化研讨会,专家们深入探究其文化价值。此外,他们还致力于培养专业人才,参与活动的策划与传承,旨在确保这一文化遗产得到有效延续。

融入时代元素

历经千年岁月,“迎婆婆”活动持续融入时代特色。诸多传统文化象征,如抬轿、松棚灯会等,得以完整保留,体现了舟曲民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此外,现代声光电技术的加入,更是极大地增强了活动的活力与影响力。

千年民俗再现!舟曲正月十九迎婆婆活动为何如此震撼人心?  第3张

夜间,璀璨的灯光与古老的轿子及仪式相互交织,营造出传统与时尚交融的独特风貌。此举既满足了老年人对传统文化的情感需求,又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促使他们更乐意投身于这一民俗活动中。

文旅品牌崛起

“正月十九迎婆婆”活动已不再局限于本地居民的参与。该活动已演变为融合文化体验与旅游观光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每当此时,众多外地游客纷纷前来,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舟曲县的文旅产业因此次活动而得到显著推动,同时,舟曲的文化影响力得以拓展至更宽广的平台。活动吸引了众多人群,他们借此机会对舟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该活动已成为舟曲对外展示的亮点之一。

人们对于“正月十九迎婆婆”这一传统习俗,在当今社会应当如何实现有效的传承与进步持有不同看法。我们期待读者们给予文章点赞与转发,同时踊跃参与讨论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