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缘起
1944年10月9日,旧历八月二十三日,刘承幹在日记中提及,他收到了一封来信。信件来自卞孝萱,他是仪征卞颂臣制军的孙子。在此之前,刘承幹并未与卞孝萱有过交往。卞孝萱未经过任何介绍,便直接向刘承幹索求一幅屏条。这一请求显得有些突然。但似乎卞孝萱此举背后有特定原因,相关信息将在不久后揭露。
刘承幹在回复信件时指出,尽管他感到收到的信件有些唐突,但他确实阅读了卞孝萱先祖尚书公的奏稿,并且与卞薇阁观察在叶柏皋提学处有过多次会面。这一情况表明,尽管他们之间没有直接的交往,但已存在某种间接的联系,为将来的交流打下了基础。
求字缘由
卞孝萱曾不顾礼节,向刘承幹致信,信中主要请求为其母亲求得墨宝,以博得家人的喜悦。信中,他对刘承幹赞誉有加,并简要叙述了仪征卞氏的来历。这一行为让刘承幹在回信时有了依据,进而推动了双方交流的顺畅。
在当时的习俗里,子女代为向母亲求字以表达孝敬之心相当常见。卞孝萱为了讨母亲欢心,特意与刘承幹保持频繁的书信往来,这显示出他的考虑十分细致。刘承幹在回复中态度和善,礼貌有加,并未因对方主动联系而感到不悦。
索抄目录
卞孝萱知晓刘承幹曾对碑传资料进行过整理,于是立即委托瞿宣颖向刘承幹请求获取目录。自宋代杜大珪的《名臣碑传琬琰集》问世后,碑传资料的辑录活动逐渐繁荣。从明清到民国,涌现出钱仪吉、缪荃孙、闵尔昌等多位编纂者,他们的作品得以出版发行。在民国时期,刘承幹与汪兆镛亦对这一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目前,卞孝萱正专注于碑传目录的搜集工作。这一行为体现了他对碑传研究领域的浓厚兴趣,并显示出他希望通过刘承幹的资源来丰富自己的研究资料。同时,刘承幹对此请求的回应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稿本印行之憾
汪兆镛在钱、缪、闵三家的著作基础上继续创作。他的后人曾计划将汪兆镛的作品与刘承幹的作品合并出版。遗憾的是,因时局变动,此计划未能如愿以偿。刘承幹在信件中向卞孝萱透露了这一情况。时局的动荡给文化领域带来了众多不利影响。
汪兆镛和刘承幹的文稿若汇编成书,无疑会为碑传研究带来新的资料和便利。然而,由于当时的时局限制,该计划未能付诸实践。这一未竟的愿望,也成为了他们交流讨论的核心话题。
老友相关
卞孝萱的信中或许提及了刘承幹与田毓璠的旧交。刘承幹曾请卞孝萱向田毓璠致以问候,并提供了其住址信息。农历五月十九日,即公历6月23日,刘承幹向田毓璠写信,信中提到:“近日收到卞孝萱兄自北京寄来的信件,信中附有长者去年秋季的书信,通过这些内容,我对您的近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田毓璠在三人友谊中充当了纽带。刘承幹对田毓璠的近况极为关心,并能通过卞孝萱获取相关资讯。这种友谊在他们的书信往来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关于田毓璠的详细情况,众人普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有求必应
得知《碑传集》的编纂者汪兆镛后,卞孝萱向刘承幹索求了汪氏编撰的目录抄本。在旧历六月十四日,即公历7月17日,刘承幹在日记中记载,他随信附上了陈小石的墓志铭及汪氏续编的碑传目录。同时,刘承幹还安排汪兆镛的后人寄送目录,并委托高振霄抄录陈氏墓志,一并转交卞孝萱。卞孝萱对金兆蕃撰写的庞鸿书神道碑中的一句提出疑问,刘承幹亦耐心解答。刘承幹对卞孝萱的请求始终尽力满足。这些举措不仅展现了刘承幹的慷慨与热情,也增进了两人间的友谊。此等友好交流能否持续,外界如何看待刘、卞书信往来?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如内容吸引你,不妨点赞并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