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吃米饭就能补充辅酶Q10?中国科学院重大发现揭秘  第1张

科研新进展发布 /b>

2月14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辰山科学研究中心的陈晓亚院士团队,与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高彩霞团队合作,宣布了一项科研成就。这一成果名为“基于进化历史的CoQ10作物设计”,已在Cell期刊在线发布,并迅速吸引了科研界的广泛关注。

论文的发布见证了科研人员不懈努力的果实,为植物科学和农业领域带来了新的生机。众多研究团队紧密协作,展现了科研合作的强大力量,共同致力于推动植物研究领域的创新突破。

未来吃米饭就能补充辅酶Q10?中国科学院重大发现揭秘  第2张

主要研究人员 /b>

许晶晶上海辰山植物园的副研究员,是该研究的首位作者。她与团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在研究过程中,他们揭示了植物辅酶Q侧链长度调控的分子机制,这一发现为后续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陈晓亚院士及其团队,包括高彩霞在内,除了许晶晶外,也在该项目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他们凭借扎实的科研基础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主导了此次联合研究,充分体现了中国科研团队的实力和专业水平。

辅酶Q10作用 /b>

未来吃米饭就能补充辅酶Q10?中国科学院重大发现揭秘  第3张

辅酶Q10与人类健康紧密相连,尤其在维护心脏健康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它是线粒体呼吸链中的关键电子传递体,并且作为一种脂溶性抗氧化剂,对于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人体能够自主合成辅酶Q10,然而,这种合成的数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健康状况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辅酶Q10在常规饮食中的含量并不高,因此,提高日常饮食中该成分的比例显得尤为重要。

植物样品采集 /b>

上海辰山植物园资源充沛,向研究团队贡献了大量植物样本。样本种类繁多,涵盖苔藓、石松、蕨类、裸子及被子植物,共计涉及67个科和134个种。

植物样本种类丰富,这为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研究素材。研究人员检测了多种植物的辅酶Q类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情况。研究发现,辅酶Q10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特征。大部分植物能够自行合成辅酶Q10,而部分科属则主要合成辅酶Q9。

性状关键因子确定 /b>

确保农作物特性改造,关键在于精准识别核心成分。研究团队深入分析了逾千种陆生植物的辅酶Q侧链合成酶Coq1的氨基酸序列,同时应用了机器学习手段。

未来吃米饭就能补充辅酶Q10?中国科学院重大发现揭秘  第4张

经过详尽的分析和研究,我们锁定了五个对链长至关重要的氨基酸位点。这一突破为作物基因组精确编辑和辅酶Q侧链长度调节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支撑。

成果重大意义 /b>

科研团队采用了精确的基因编辑手段,成功开发了一种富含合成辅酶Q10的水稻新品种。该品种的叶片和籽粒中辅酶Q10的比例达到了总辅酶Q的75%。其中,籽粒中的辅酶Q10含量更是高达5 μg/g。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创新并未对水稻的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辅酶Q10的作物种植技术既经济高效又环保,对于日常补充辅酶Q10的效果十分明显。黄三文院士强调,这一研究为开发功能性水稻新品种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时为作物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树立了典范。针对这一科研成果,您对其在市场上的应用前景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