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缘起

近期,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部分医生在自媒体上发布了视频,内容涉及国家统一采购的肌松剂效果不佳。这一观点迅速传播,在社会上激起广泛讨论。药品质量关乎民众健康,国家统一采购药品的效果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众多患者及其家人对集采肌松剂的实际效果产生了疑虑和担忧。

国家集采肌松剂效果不佳?江苏省人民医院权威回应来了  第1张

集采措施旨在降低药品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若药品效果不佳,将严重阻碍政策推行,对患者权益造成损害。

医院重视

2月11日,江苏省人民医院迅速公布《情况说明》。该院一贯将患者权益置于核心位置,对药品的品质及安全性给予极大关注。针对此次事件,医院迅速启动调查流程,对肝胆外科使用的国家集中采购肌松药物“顺式阿曲库铵”进行了详尽调查。医院快速检索了相关住院患者的麻醉药品使用记录,涵盖了单次麻醉诱导剂量、手术期间总用量以及集采前后的用量数据,为后续深入分析提供了基础。

调查结果显示,医院对病人权益保护给予高度重视,并鲜明体现了对药品质量及安全管理方面的严谨立场。

调查方法

该调查在医院进行,严格遵循了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研究涵盖了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以及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肝胆中心病区实施的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1200例病例。随后,研究人员对这些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配对分析,考虑了体重、年龄、性别和手术时长等配对因素。根据患者使用顺式阿曲库铵进行全身麻醉的时间点,病例被划分为两组:集采前的A组(500例)和集采后的B组(500例)。

这种分组策略能够有效减少外部干扰,进而提升对比数据的可靠性。同时,它还允许我们精确判断在集中采购实施前后,药物的效果是否发生了改变。

诱导剂量结果

调查发现,单次麻醉诱导剂量数据清晰。在集采前,A组使用剂量介于12.8至1.4毫克,而集采后,B组使用剂量在13.8至1.5毫克之间。据此,集采前后顺式阿曲库铵的麻醉效果,即达到全身麻醉和完成气管插管所需剂量,在统计学上并未出现明显差异。

观察诱导剂量,我们发现集中采购并没有明显影响肌松剂产生效果的剂量。即便如此,该剂量依然保持在适宜范围内,足以满足麻醉诱导的要求。

围术期用量结果

研究显示,围手术期药物的总使用量存在明显区别。在集中采购前,A组平均用药量为21.5毫克,其波动范围在2.1毫克以内;而在集中采购后,B组的平均用药量上升至23.0毫克,波动范围扩大至2.3毫克。这一发现表明,为了达到手术所需的肌肉松弛程度,顺式阿曲库铵的总需求量在统计学上并未发生显著变化。鉴于每支药品含有10毫克成分,临床使用时按支给药,未用完的部分通常被丢弃。在麻醉诱导阶段,集采前后患者平均使用了2支药品;而在整个围手术期,患者平均用药量均为3支。

总体而言,就实际使用量和效果来看,集采政策实施前后的对比并未显示出明显的不同。实际用量上,实施前后并无显著变化;效果方面,也未观察到明显的差异。

后续举措

医院承诺将加强临床药品质量信息的收集工作。医院将严格遵守科学严谨的原则,一旦发现药品质量存在问题,将立即上报详细信息,涉及药品种类、规格和生产厂家等。这一措施旨在坚决维护患者的用药权益,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此次调查让患者感到安心,同时,医院后续举措亦表明其致力于不断保障患者用药的疗效与安全。

公众对于医院此次调查结果及回应能否彻底消除对集中采购肌松剂的疑虑,仍持有疑问态度。我们建议读者为文章点赞、分享,并发表您的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