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灯,虽看似普通,却承载着众多人的期盼与理想。自七宝镇农民家中那第一盏电灯亮起,直至现今闵行区市管道路上的万千盏明灯,这一变迁见证了时代的迅猛进步与深刻变革。
农村通电创开端
1956年2月8日,对七宝镇的农民来说,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日子。电力工人为当地农户安装了1500多盏电灯。自年初开始,施工队便设定了“让农民兄弟在春节期间欢度佳节,点亮电灯”的目标。在长达一个多月的寒冷日子里,尽管寒风刺骨,电业工人依然热情洋溢地穿梭在市郊的田野间,为农村带来了光明。当第一盏电灯亮起,昏黄的灯光照亮了农民对新生活的憧憬,使得农村的夜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在1958年之前,上海周边的县份隶属于江苏省,其电力供应能力有限,主要用于满足粮油加工需求,同时兼顾路灯和照明。到了1960年,上海县供电所正式成立,当时工业用电的比重较小,农业主要依赖排灌,农村照明条件较差,社员们普遍使用灯草、棉纱线油盏灯以及煤油灯。
用电普及现转机
电力排灌和电动脱粒技术逐渐在公社、大队和生产队的仓库中得到应用,低压输电线路延伸至众多村落,农村照明用电条件得到改善。自1962年起,农村照明用电逐渐推广。众多家庭逐步摒弃了昏暗的油灯,转而使用明亮的电灯,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同时也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农村儿童的学习效果得到提升,村民的夜间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彩。他们聚集在电灯周围,畅谈日常所得,使得乡村夜晚充满活力。这样的生活不仅增添了乐趣,还极大地便利了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
灯杆演变展历程
照明设施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持续的变化。起初,照明设施可能较为简陋,所用材料一般且不易持久。随着时间的推移,照明设施的设计、所用材料和功能逐步提升。现代照明设施不仅更加坚固耐用,而且在美观与实用方面实现了结合。部分新型照明设施具备节能特性,能够根据不同时间段自动调整亮度。
在农村与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灯杆的形态经历了从简陋到精致的演变。在城市中,这些灯杆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成为城市风貌的一部分;而在乡村,它们不仅为夜晚带来了安全保障,还营造了温馨的氛围,持续满足人们对照明和其他功能的期待。
光源变革显进步
照明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光源的演变是一个关键的标志。最初,人们使用的是灯草、棉纱线油盏灯和煤油灯,这些光源发出的光线既昏暗又波动不定。到了1956年,七宝镇开始使用电灯,这一变革具有里程碑意义。随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道路上的照明光源也经历了多次升级。1964年,闵行地区共有1170盏白炽灯路灯。到了1974年,路灯数量增至3200盏,沪闵路全线更换为汞灯。1984年,路灯总数达到5000盏,而沪闵路在改建后则采用了250瓦的钠灯。
照明技术革新揭示了科技进步在照明领域的迅猛步伐。各类光源在发光强度、能源消耗、使用寿命等方面存在差异。新型光源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照明质量,同时也更加注重节能与环保,彰显了照明行业对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城市照明新升级
城市照明不仅起到了保障安全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展示城市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窗口。在90年代初,上海开始尝试采用组合电气封闭型灯具,这种灯具不仅外观美观,而且便于维护。1998年,莘庄立交桥的建成标志着上海拥有了一座当时最大、被誉为“亚洲第一立交桥”的标志性建筑。每当夜幕降临,15根高杆灯照亮了车流,形成一道道璀璨的光带。这些高杆灯的设计独具匠心,其灯架能够自动升降,便于检修,然而,其施工难度却极高,需要精确计算深埋地下的螺栓、底座桩以及受地形限制的吊装作业。
电力工程师在灯具挑选上坚持环保节能原则,采用了1000瓦的高压钠灯。随着2022年沪闵高架(闵行段)沿线外立面照明改造工程的圆满结束,莘庄立交区域照明亮度提升,同时更加注重绿色低碳。这一进展标志着城市照明正朝着智能化和节能环保的方向持续进步。
时代光影共前行
至2024年末,闵行区市政道路照明设备中,灯杆数量超过五万根,灯具数量超过七万盏。自农村电力普及至城市照明水平提升,灯光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这一改变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指引着人们通往幸福之路。这一切的背后,是电力行业的迅猛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的深刻变革。
农村家庭夜晚的欢声笑语与城市街道上明亮的有序灯光网络共同绘就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当前,灯光技术正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创新领域,为城市文化氛围的打造提供了重要支持。
各位朋友,是否曾有过被周围灯光映照的时刻?请回忆一下,那些与灯光相关的难忘瞬间。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同时,也请为这篇文章点赞并转发,共同体验光明的温暖与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