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之际,众多地区陆续举行“新春第一会”,此类会议通常指示着年度工作的核心趋势。苏州昆山与无锡江阴,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GDP超过5000亿的县级市,在“新春第一会”的安排上各有其重点。此次会议对两地发展的影响究竟如何?本文将对此进行详尽分析。
昆山聚焦高质量发展
2月6日,昆山市成功举行了2024年度的高质量发展总结大会以及“换位跑一次”工作推进会。此次大会旨在激发全市各级的参与热情,并明确了“开局即全力奋进、启动即扎实行动”的发展目标。在会上,昆山受到鼓舞,要在更激烈的竞争领域挑战强劲对手,积极学习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全方位推动各项工作在纵向和横向维度上取得显著进展。
昆山,我国实力最为雄厚的县级市之一,成就斐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昆山成功走出了一条备受关注的“昆山之路”,实现了从昔日苏州最弱的农业县向现今经济强县的转变。2022年,昆山经济总量在全国所有县市中率先突破5000亿元大关。去年,其经济总量持续增长,达到5380亿元,增速为6.1%,领先于苏州市和江苏省。
跳出县域思维比学赶超
昆山在本次会议强调,需摒弃地域思维定式。昆山在其发展过程中认识到,若欲加速发展,不能仅限于地域范围,而应拓展至更宽广的领域,与更强大的对手竞争,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昆山采取的行动并非源于盲目的自信。根据赛迪方略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4中国“千亿县”发展研究报告》,昆山作为“超强县(市)”的代表,拥有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发展模式与大城市极为相似。基于此,昆山有充分的理由和迫切的需求,突破传统县域的界限,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江阴发力科技创新
2月5日,江阴成功召开了“科创江阴”新三年行动计划和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启动仪式。该活动以“新春首会”之名,对全市动员工作进行了周密安排,以教育科技人才融合为核心,明确了未来的发展路径。市委书记许峰在会上强调,去年全市团结一心,共同实现了“5000亿之城”的辉煌目标,“科创”已成为城市繁荣的重要动力,并重新塑造了城市的内涵与风貌。
江阴素有“中国制造业领头县”的美誉,其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然而,在初期发展期,该地区面临产业结构单一、新兴产业力量不足的困境,并在转型期经历了诸多艰辛。
“科创江阴”再启新程
“十四五”规划期间,江阴市致力于产业结构优化,对工业园区进行了全面升级。全市产业园被重组为20个核心园区和10个特色园区,有效促进了产业向更高层次转型。2022年,"科创江阴"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目标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企业和产业集群,同时努力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中心。
江阴市新三年行动计划已正式开启,标志着该市将科技创新定位为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路径。“江阴发布”文章提到,在“新春第一会”上,重点探讨了“科创江阴”的打造,旨在以更大力度重塑城市形象,并传递出坚持规划、持续投入、坚定推进科技创新的坚定决心。
两地发展路径对比
昆山和江阴均属于经济实力较强的县级市,它们各自采用了不同的发展路径。昆山通过其高标准的增长模式,鲜明地体现了其外向型经济的特征,长期依靠吸引外资和促进加工贸易,实现了经济的快速上升。而江阴则侧重于民营经济的发展,致力于传统制造业的拓展,形成了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产业集聚地。
昆山在“新春第一会”上强调设定了更高的发展目标,着重从整体视角出发,构建战略布局,同时强调加强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必要性。江阴则集中力量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上,目标是通过提升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激发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
未来发展前景展望
昆山若想突破地域限制,与更具实力的对手竞争,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也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昆山有望在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等关键领域实现创新突破,从而巩固其在国家县域经济中的领先地位。
江阴正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实施“科创江阴”新三年行动计划。这一举措旨在助力该市突破传统产业束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创新型企业及产业集群的持续扩大,江阴的产业布局将趋于合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也将显著提升。这两座GDP达5000亿的县级市的发展路径,是否能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我们期待在评论区看到各位的观点,并欢迎点赞及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