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寒假通常被视为青少年放松休闲的时期。然而,江苏大学的一批大学生却为当地儿童带来了独特的文化体验。他们举办了一场公益课堂,将竹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也为非遗的传承增添了新的生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公益活动启动
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专硕2301团支部在寒假期间主动组织,与镇江市崇文社区携手举办了“竹编技艺传承创新,关爱幼苗助力成长”的公益课程。该活动旨在为青少年增添寒假文化体验,提升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观念。活动首日,社区洋溢着孩子们的期待眼神和热烈讨论,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吸引了众多儿童踊跃参与。
竹编知识讲解
公益课堂正式开始,大学生志愿者首先向学生们讲解了竹编的历史与文化渊源。他们详细阐述了竹编从古至今,从生活用品演变为艺术创作载体的演变过程,引发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随后,志愿者展示了竹编在创新领域的应用,包括家居用品、空间装饰以及建筑等多个领域的实际案例。学生们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现场提问不断,气氛热烈。
引发浓厚兴趣
讲解结束后,孩子们对竹编技艺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眼中透露出浓厚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学习愿望,急切地期待着手实践。例如,有孩子激动地表示:“我想编织出最精美的作品。”志愿者们同样深受鼓舞,更加精心地筹备接下来的实践环节,旨在让小朋友们更深刻地感受竹编的魅力。
动手实践操作
实践阶段,学生们首先通过教学视频掌握了竹编技艺。他们全神贯注,目光紧锁屏幕,唯恐遗漏任何环节。在志愿者的协助下,他们着手制作以新年为主题的图案。例如,一些学生编织出小兔子的形象,另一些则创作了福字图案。志愿者们细心指导,学生们专注投入,教室内弥漫着专注的眼神和编织的细碎声响。
活动意义显著
闵巧喻,一名大学生志愿者,指出该活动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动手技巧,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助力青少年继承与发扬传统手工艺。孩子们完成作品后流露出的自豪神色,让众人感受到付出的价值。例如,有孩子拿着自编作品自豪地说:“我将来还想学习更多非遗技艺”,这表明活动在孩子心中播下了非遗传承的种子。
后续计划展望
活动落幕之际,志愿者们运用专业知识辅导孩童完成作业,并引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团支部领导表示,未来计划增强与社区的协作,举办更多次的宣讲及教育活动。他们旨在支持社区青少年的成长与进步,同时为师范院校的学生搭建提升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实践平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青少年培养的相互发展。
这场公益课程不仅局限于非遗体验,还向孩子们敞开了探索非遗文化的门户。您是否在周围发现过类似的非遗推广活动?欢迎在评论区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