竣工喜讯
近期,北京城市副中心传来了喜讯,其标志性工程——大营110千伏输变电项目已顺利完工并投入运行。该变电站是北京首个将绿色建筑与数字化零碳理念相结合的实例,这一成就标志着北京电力建设实现了新突破,同时也为副中心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项目的顺利完工得益于众多建设者的辛勤劳动和不懈付出。
位于北京市副中心0902街区的该变电站,占据优越地理位置,毗邻通济路东侧及运河东大街南侧。交通便利,周边设施齐全,为变电站的日常运作与维护提供了有利条件。该变电站的选址经过精心规划,凸显了其在区域发展中具有的战略重要性。
规模设计
大营变电站的110千伏变电设施占地总面积达5185平方米。这一规模在同类变电站中占据优势。变电站由配电装置楼和附属楼组成,其设计布局科学且合理,确保了设施的安全性、高效性和美观性。无论是从外观还是内部结构来看,该变电站均展现了现代化变电站的高品质特点。
变电站内部结构布局精细,各功能区域间配合默契,保障了设备运行的稳定。此外,设计预留了升级改造的空间,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未来电力供应的持续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绿色理念
大营110千伏变电站作为绿色建筑的杰出代表,自设计阶段便坚持环保与节能原则。变电站首次采用了植物油变压器,这一技术突破有效减少了传统能源的依赖,并大幅削减了污染物排放,对推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变电站持续在110千伏绝缘设备技术领域进行革新,采用氮氧替代了六氟化硫等传统气体。同时,变电站引入了集保温与装饰于一体的外墙板及具备雨水渗透功能的海绵等环保新型材料。这些改进措施显著提升了能源使用效率,并降低了碳排放量。此类做法为其他变电站的建设积累了有益经验。

数字技术
与传统变电站建设不同,大营110千伏变电站的建设中广泛采用了数字仿真技术。借助BIM技术和数字化施工系统,设计方案以三维立体形式直观展现,工程师们对工程的理解也因此更为深刻。
数字技术在电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应用,有效增强了项目进度跟踪、作业风险防范以及工艺质量管理的效能。有关负责人指出,这些技术的采纳显著提高了电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综合管理水平。因此,变电站从建设到运营的各个环节均能实现高效与安全的运行,这一现象反映了电力工程技术的显著进步。
电力保障
大营变电站的供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近期,该变电站新增了两台容量为50兆伏安的变压器。同时,还增设了40条10千伏的馈线。这些新设施的合理布局,确保了电力供应的充足,进而有效满足了广大用户的用电需求。
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二期工程和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等重点项目,对电力供应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且对供电的稳定性有着严格的标准。这些项目已获得稳固的电力支持。这一保障使得项目得以顺利进行,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产生了显著影响。
示范意义
大营110千伏变电站的落成标志着重要里程碑。作为北京市首个结合绿色建筑理念与数字化零碳技术的变电站,它向公众揭示了电力设施未来发展的趋势与走向。
在相关引导下,预计未来将涌现更多绿色、智能的变电站。这些设施将为首都的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这一趋势有望促进电力行业的绿色变革和长期发展,进而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您对这类绿色数字化变电站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前景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