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曝光
近期,在广东阳江沈海高速阳茂段新墟服务区,一辆车辆遭遇了“扎胎”事故。车主在服务区外的维修店停放车辆时,手机发出胎压异常的警报。监控录像捕捉到,有人可能在车辆附近进行了割胎操作。该事件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再次揭示了“扎胎”非法行为的严重危害。
黑生意现象
驾驶员对公路上非法割胎现象表达了担忧。此类非法割胎者常与汽车维修机构串通,先秘密破坏车主轮胎,随后诱使他们进行修补。更有甚者,在道路上故意放置地钉和玻璃碎片,对机动车辆的安全行驶毫不关心。据2024年4月4日当地电视台报道,阳江新墟服务区有市民反映,多辆车辆在此遭遇轮胎被刺破,进入服务区维修时均被告知需更换轮胎。
车主遭遇
李先生新购置的防爆轮胎投入使用未久,便驾驶车辆驶入高速公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服务区,维修人员并未对这新轮胎进行检测,而是直接提出了更换轮胎的要求。这一要求迫使李先生额外支付了4400元,这笔费用包括了更换两条轮胎和两个轮毂的费用。此类事件并非孤立,许多司机在服务区也遭遇了类似额外收费的情况。
危害分析
非法“扎胎”现象虽不多见,但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十分突出。从安全层面来看,在高速服务区故意破坏轮胎,可能导致重大交通事故,引发车毁人亡的惨剧,高速行驶中的司机和乘客将面临极大的安全风险。此外,这种行为还干扰了司机的驾驶体验,使其始终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
定性难题
对“扎胎”行为的认定存在一定难度。若车辆轮胎受损且价值不足5000元,一般会被视为治安违规行为,并可能遭受行政拘留和罚款等处罚。然而,若破坏行为发生三次以上,当事人可能被控以“故意毁坏财物罪”。此外,鉴于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破坏轮胎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有观点提出应按照“以危险方式危害公共安全罪”来定罪,以加强警示效果。
证据难题与治理建议
轮胎受损的证据获取存在一定难度。此类破坏行为往往不易被察觉,如使用钉子或玻璃等工具,通常难以迅速发现。即便司机察觉到轮胎受损,也未必立刻联想到人为破坏,而追踪肇事者也面临诸多困难。本案例中,车主通过启动“哨兵模式”成功捕捉到肇事者,有助于司法机关顺利破案。相关部门应开展有针对性的打击行动,整合信息、关联案件、明确性质,坚决打击此类违法行为,保障司机们的安全。
社会各界正致力于探讨针对威胁公共安全的非法“扎胎”行为的最佳打击策略。我们衷心期望广大读者能踊跃参与讨论,给予支持,并大力推广本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