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票服务名目多样

近期,澎湃新闻记者在测试中观察到,多款抢票服务应用种类繁多,功能组合多样。以去哪儿网App为例,其抢票服务页面设有专人抢票选项,价格区间广泛。用户在确定车次后,可额外支付45元享受专人抢票,若选择额外支付49元,支付界面将展示更多选择。更有甚者,用户可支付更高费用以实现快速抢票,不同费用对应不同成功率。

在多个测试平台上,抢票服务种类繁多,接连涌现。记者发现,各平台推出了包括“双重通道抢票+候补”和“好友助力加速抢票”在内的多种级别服务。这些多样化的选项让旅客误以为,支付额外费用能够显著提升购票成功率。

测试结果均未抢到

本次对八家平台的抢票功能进行了测试,由于时间限制,最终效果并不理想。记者在各个平台投入了不同金额的抢票费用,但均未能成功购买到票。在这些平台中,有部分即便记者额外增加了抢票服务,且花费超过百元,仍未成功获得任何一张票。

旅客们对抢票服务的实际效果表示怀疑。他们原本以为,支付费用能提升购票的成功概率,然而记者的测试表明,他们先前投入的资金并未实现预期的效果。

平台客服解释说明

澎湃新闻的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向八家平台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表示,公司会持续关注票务动态,致力于快速处理出票。他们建议,利用铁路候补双通道抢票能提升成功率,某些订单还提供24小时专人抢票服务。另外,去哪儿App的客服强调,其抢票服务无需排队。

该观点并未被所有人士认同。一些消费者表达了质疑,鉴于平台宣传力度很大,为何记者在尝试购票时未能如愿,这不禁让人怀疑是否存在夸大宣传的情况。

12306回应抢票软件

12306的“八问八答”明确表明,“抢票软件”所声称的技术优势并不能真正提高购票成功率,这种宣传是误导性的。在12306的风险防控措施中,多数“抢票软件”的频繁刷票等异常行为都能被系统识别。这些操作可能导致用户被限制访问,或者被加入慢速处理队列,从而实际上减少了购票的成功机会。

央视报道指出,12306负责人在接受访问时补充说明,在购票及候补订单提交环节,系统执行二次审核,并对异常请求实施特殊处理。这一措施明显降低了“抢票软件”所宣称的效能。

抢票成功原因探究

一些旅客使用了“抢票工具”并购买了“加速服务”,从而顺利得到了车票。这一现象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由于铁路局增加了运力或部分乘客取消了行程或更改了计划,导致车票供应增加,而这些乘客实际上是通过12306的候补系统获得的车票;二是极少数机器购票行为与普通旅客的购票行为相似,偶然绕过了风险控制措施,但这类情况的比例非常小。

众多旅客错误地认为,通过所谓的“抢票软件”购票能确保成功,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他们所支付的高额费用,可能并未带来预期的购票效果。

抢票服务实质分析

“抢票软件”中的“加速包”及“专属通道”等服务,表面上看似乎增加投入能提高购票胜率,实则属于营销策略。此类服务借助旅客急于购票的心理,诱导其增加消费。

购票领域存在“抢票软件”过度使用的问题,这一现象已对正常购票流程造成显著影响。消费者在挑选时应保持理智,对各类宣传保持警惕。对于是否使用平台自带的抢票服务,你持何种态度?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此外,别忘了点赞和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