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岁儿子肾衰竭,70岁老母亲捐肾!浙大附一9000例肾移植见证人间大爱  第1张

今年春节假期,一位年逾古稀的母亲慷慨捐出自己的左侧肾脏,为儿子赢得了重生的希望。不幸的是,儿子的健康状况很快又急剧下降。在这紧急关头,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无陪护病房成为了至关重要的支持。那么,这一感人事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病情反复

春节结束后,刘林不幸感染了感冒,病情迅速恶化,肌酐值从900多迅速攀升至2000多。当地医疗机构建议他立即进行腹膜透析治疗,刘林随即接受了这一治疗。这一病情的突然变化,让刘林的家庭再次遭遇了重大挑战,日常生活节奏受到了严重影响。

刘林曾思考过肾脏移植的可能性,但他的父亲年事已高,现年74岁,且身患心脏病、高血压及高血糖,这些健康状况均不符合移植手术的条件,从而使得肾脏移植的希望变得极为渺茫。

44岁儿子肾衰竭,70岁老母亲捐肾!浙大附一9000例肾移植见证人间大爱  第2张

新的希望

去年九月,刘林在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了身体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即便年事已高,若母亲健康状况允许,她仍有资格成为亲属肾移植的潜在捐赠者。这一消息如同夜空中闪耀的星辰,为刘林及其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自此,他们开始关注并期待这场可能的肾脏移植手术。

他们开始进行手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内心充满了期待和担忧,对手术能否成功改变刘林的命运感到不确定。

病房宣教

郑桂护士长在刘林母子入院前,引导他们至会客室,对病房情况进行了详尽介绍。一般而言,病患在此的住院时长为五天,病房为无陪护类型,家属不得陪护。尽管如此,护士与护理员全天在岗,病患可通过按铃及时获得援助。尽管安排周全,但要让病患及其家属接受这一安排仍非易事。

传统观念普遍认为,家庭成员照护病患是应当之举。但要让病患在短期内对陌生人建立起信任,这并非易事。在病患接受肾移植手术前的配型环节,医院便已着手对无陪护病房进行相关宣传教育工作。

手术与探视

刘林的母亲接受了左肾移植手术,意识恢复后,护士建议她起身前往会客室,向家人通报自己的情况,并借此机会到儿子的病房进行探望。但遗憾的是,由于病房规定不允许陪护,刘林的伯父无法进入病房,因此他们只能在会客室进行会面。

医院最初规定,住院患者家属不得探视。但随后,医院在考虑家属的请求后,现允许家属在指定会客室内进行简短交流。这一变动体现了医院在坚持规章制度和满足患者需求之间努力寻求的平衡。

无陪护优势

王仁定,作为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病中心的副主任及主任医师,强调器官移植术后患者需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经过医院的无陪护模式锻炼,患者出院后能够更高效地进行自我管理。这对于刘林等患者恢复健康和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具有显著意义。

众多家庭已转型为单子女家庭,子女因工作繁重,难以全方位照顾父母。医院特设无陪护病房,由专业护士和护理员提供更为专业的照护,此举亦有助于缓解社会压力。

重拾希望

在母亲的无私付出和医院的专业医疗下,刘林对未来重拾了信心。他深知,只要他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减少去人多的地方,定期复查,并按时用药,母亲的肾脏就能在他体内持续发挥功能。

他也希望能好好保护母亲给予的这份珍贵礼物,开启崭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