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武定县的文化扶贫举措犹如照亮前行的明灯,为当地民众的精神生活带来了光明。该举措亮点纷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武定县文化惠民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武定县将提升民众满意度作为首要任务,积极加大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从县级到乡镇,再到村落,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持续得到改善。截至目前,已建立150个服务站点。这些站点分布广泛,犹如夜空中的繁星,正逐步扩散。同时,众多文化站和活动室经过翻新与升级,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民众的精神寄托之所。
这一变化象征着一种新形态的诞生,体现了武定县对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关注。通过持续的建设和优化,全县各区域的居民现在能够方便地在住所周边获得文化福利。
武定县图书馆丰富资源全民共享
武定县图书馆藏品种类繁多,藏书数量超18万册。设施完备,设有为视障人士量身打造的阅读空间及多功能报告厅等。该馆是公众获取文化资源的核心场所。
2024年,"两馆一站"实施了免收费用的政策,约28.7万民众从中受益。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宝库,满足了不同背景和需求的民众对知识和文化的需求。此举显著提升了民众的文化水平,并展现了文化对民众生活幸福的关注。
多样化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2024年,武定县文化活动取得丰硕成果。该年度,举办了多场活动,活动范围广泛,包括全民阅读、戏曲下乡、乡村春晚和文化志愿服务等。其中,全民阅读活动达33期,戏曲演出35场,各类群众文化活动41场。
各项活动均吸引了大量民众的热情参与,他们脸上洋溢着喜悦。这些活动展现了武定县对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深切关注,促进了文化在基层的广泛流传,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注入新活力
自2022年起投入使用的武定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标志着文化服务向公众开放的新里程。该中心及其下设的十个分中心、十一个所和一百三十六个站点,广泛分布城乡,犹如熠熠生辉的珍珠,镶嵌在广袤的土地之上。
三十个专业志愿服务团队与两百七十支不同层级的志愿队伍,汇聚了超过四万一千名志愿者,他们正积极实践志愿服务精神。该体系的建立和志愿队伍的组建,有效促进了文化便民项目向民众日常生活领域的深入发展。
彝绣文化产业与文明实践相融合
武定县将文明实践活动与彝族刺绣产业有机结合,开创了一条“文明实践活动与企业、彝族刺绣协会及绣娘共同参与”的创新路径。在此模式中,11个彝族刺绣车间和42家绣坊在传承彝族文化的基础上,为绣娘们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益。
该模式促进了当地就业的扩展,同时为彝族文化的继承与进步开辟了新的途径。这一举措在提升民众文化福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带来了社会与经济的双重正面影响。
多样节日活动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
武定县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传承传统习俗,如观赏年画、创作春联等。同时,特别推出了“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的主题活动。另外,具有地方特色的“正月十五赶猫街”以及夜间的文艺表演也吸引了大量关注。在县内,还成功举办了国家级和省级的盛会,比如全国冬季“村晚”猫街示范展示点以及“云南民歌大家唱”楚雄专场等。
这些活动向公众呈现了一场文化盛宴,提升了全县民众的团结力,使每个人深切体会到了文化的亲近与影响力。我们是否赞同文化便民项目应在更广范围内大力推广?诚挚地邀请大家在评论区发表见解,点赞并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