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家庭欢聚一堂,众人往往围坐,品尝瓜子,互谈趣事。然而,这种看似宜人的聚会背后,却隐藏着不少健康风险,亟需引起我们的关注。
嗑瓜子易形成瓜子牙
春节期间,嗑瓜子习俗盛行。许多家庭聚会时,常以此活动消磨时间。我国春节期间瓜子消费量极大。然而,长时间嗑瓜子可能损害门牙。这一现象有临床依据,众多牙医观察到因嗑瓜子导致门牙磨损的情况并不少见。调查发现,长期大量嗑瓜子者中,约30%会出现门牙磨损。这种磨损不仅影响牙齿外观,还可能干扰牙齿功能。瓜子牙一旦形成,牙齿可能变得敏感和脆弱。
已述问题之外,尚有其他外部因素可能引发牙齿损伤。嗑瓜子行为常是导致瓜子牙的常见原因。若发现门牙磨损异常,切不可忽视,应及时向牙科医生寻求专业意见。
嗑瓜子过量磨损牙齿
瓜子壳硬度较高,与牙齿接触面积有限,故在门牙咬开瓜子壳时,边缘所受压力较大。春节期间,民众大量嗑食瓜子,牙齿需持续承受这种高压力。研究表明,连续嗑食数十颗瓜子后,牙齿承受的压力远超正常咀嚼。在此压力作用下,牙齿会逐渐磨损。起初可能只是轻微的凹痕或裂缝,但随着时间推移和嗑食次数增加,若不采取防护措施,磨损将加剧,甚至可能引发牙齿断裂或严重损坏。
磕到苦瓜子应吐出
春节期间,民众常聚首闲聊,边嗑瓜子边享受热闹氛围,往往忽略了对瓜子新鲜度的关注。但若瓜子带有苦味,应立即弃之。苦味通常预示着瓜子可能已变质发霉。储存过久或保存不当的瓜子易生霉变。霉变瓜子可能含有黄曲霉毒素,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认定的致癌物质,毒性强烈,致癌风险高。现实中,并非所有人都认识到霉变瓜子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部分误食者因长期低剂量接触黄曲霉毒素,体内毒素逐渐积累,可能在不经意间增加了患癌的可能性。
口味瓜子隐藏风险
市场上售卖的瓜子种类繁多,口味多样,如奶香、五香、焦糖、海盐等。但这类瓜子可能存在健康风险。若瓜子中混有霉变苦味,其浓郁口味不易察觉。据全国瓜子消费调查,不少消费者因误食变质瓜子而感到不适,其中不少案例与风味瓜子有关。同时,这些风味瓜子通常含有高糖高盐,可能对心血管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比如,高血压患者若过量食用高盐的焦糖瓜子,血压可能会出现波动。
瓜子食用量的讲究
瓜子属于坚果类别,适量食用对身体健康有益。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周坚果的摄入量应控制在50到70克之间,换算成每日摄入量大约为10克,这相当于1.5到2把带壳瓜子的量。但春节期间,许多人未遵循此建议,在聚会中过量食用瓜子。在医院的营养科门诊,因春节期间瓜子摄入过量导致身体不适前来咨询的患者并不少见,他们所呈现的症状包括上火、消化不良等。
老人小孩嗑瓜子需谨慎
春节期间,嗑瓜子成为老少皆宜的休闲活动。然而,对老年人和儿童而言,此行为存在较高风险。老年人牙齿可能不够牢固,咀嚼力不足,嗑瓜子可能导致牙齿受损,甚至牙齿松动和咬合力不均,使瓜子皮碎片嵌入牙缝。儿童因吞咽功能未完全发育,更易引发呛咳等危险。实际上,每年春节期间,因嗑瓜子呛咳而需就医的儿童病例屡见不鲜。
春节期间,嗑瓜子已成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民间活动。然而,在享受这一传统乐趣之际,人们是否知晓如何避免可能存在的健康隐患?我们期望公众能够理性看待,并希望阅读本文的您能分享您的看法,给予点赞以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