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非遗里程碑

2024年12月4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正式收录了春节庆祝活动。这一举动凸显了春节文化的国际地位,使其成为全球共同的文化财富。同时,这也展现了我国文化的灿烂,并让全球民众得以领略春节的独特风情。

2025年春节首次入选人类非遗!你还记得那些正在消失的传统习俗吗?  第1张

我国传统文化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举措显著提高了春节的国际知名度。同时,它有望激发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对春节的兴趣,增进他们对这一节日的认识。此举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影响,并有助于春节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延续。

现实年味之变

2025年春节首次入选人类非遗!你还记得那些正在消失的传统习俗吗?  第2张

当前,众多人感慨“年味”正慢慢淡化。然而,社交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大众能够接触到并认识中国及全球各地的独特节日传统。以福建的“游神”活动为例,这一传统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使民众体验到了与传统春节庆祝方式截然不同的节日氛围,并再次领略了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春节期间,各地年俗各具特色,例如潮汕地区的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游客们不仅出于好奇,更希望深入体验民俗文化,并陶醉于新春的浓厚氛围。此现象反映出,即便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依旧以其独特魅力持续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2025年春节首次入选人类非遗!你还记得那些正在消失的传统习俗吗?  第3张

多民族共筑春节

游红霞教授,温州大学瓯江特聘,提出:中华民族众多分支共同参与了春节文化的创作、传承、传播、构建与体验。春节文化的丰富性源于各民族的共同努力。自诞生以来,其内容不断增多,规模持续扩大,最终构筑起了一个具有独特特色的节日体系。

春节期间,各民族群众积极参与,促进了族内成员间的情感交流与共识建立,形成了如同石榴籽般紧密的团结,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感。众多民族的春节传统展现了共同的文化根源和传承,对增进民族间的情感纽带产生了积极作用。

华侨华人传承

世界各地可见华侨华人的足迹,对于他们来说,春节象征着难以忘怀的乡愁。他们积极传播春节文化,并成为其传承和发展的关键力量。海外举办的春节活动,让中华文明在异国他乡大放异彩。

春节,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紧密联结了个人与中华民族。华侨华人在这一节日庆典中,向全球传播春节文化,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显著提升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同时使春节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春节文化传播瓶颈

2025年春节首次入选人类非遗!你还记得那些正在消失的传统习俗吗?  第4张

春节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庆祝活动自腊八节起,延续至正月十五,期间包含丰富的庆祝仪式。与清明节、端午节以特定历史人物作为象征不同,春节并没有一个特定的代表人物。这一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春节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影响。

端午节用于缅怀屈原,清明节用于怀念介子推,然而春节并未确定一个特定的象征人物。这一情况使得公众难以快速理解春节文化的深层意义。此外,这也使得春节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由于缺乏一个鲜明的人物象征,对其传播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

打造春节文化符号

四川阆中对春节历法的始创者落下闳充满敬意,视其为春节文化的象征,尊称其为“春节老人”或“年爷爷”。此称呼不仅提升了春节文化的识别度,也为其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和视角。

2025年春节首次入选人类非遗!你还记得那些正在消失的传统习俗吗?  第5张

春节期间,“福”字成为显著标志。同时,天官、帝尧等历史人物的故事被深入探讨。帝尧文化内涵丰富,堪称春节文化的典型代表。利用这一契机,我国圣贤文化得到推广,使得春节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且更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