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涉清史工作
1982年,作者取得了研究生学位,并加入了人民出版社。翌年,他参与了林言椒先生的《清代人物传稿(下编)》项目会议,并担任了学术秘书一职。彼时,他对学术研究抱有极大热情,全身心投入清史研究,从此与清史研究紧密相连。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承担了本次会议的策划工作。尽管作者年纪尚轻,但在学术交流中,他得到了锻炼,并积累了参与修订清史传记的丰富经验。戴老师的缺席并未干扰会议的进行,反而预示着双方有望在未来开展长期的合作。
投身新修清史
2004年3月,作者接到了戴老师的电话,并被邀请加入清史编委会的传记组。在戴老师的邀请下,作者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便踏上了持续二十余年的清史研究之旅。当时,作者并未预料到未来会遇到哪些挑战和机遇。
戴老师在参与新编清史的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在决定收录标准、编制名单、规划项目流程以及资金分配等关键步骤中,他充分吸收了集体的建议,并制定了基础规范和执行计划,因此赢得了“总编纂”这一称号,实至名归。
戴老师的深刻见解
2004年3月27日,戴老师在研讨会上发言。他指出,在纪传体史书中,传记起着核心作用,具有引领全局的作用。同时,他还强调,尽管二十四史普遍增加了表志,但补充传记的情况却相对较少。
戴老师在讲话中谈到了传记创新的相关议题。他强调,针对新编清朝传记,开展多方位的创新研究十分必要。例如,可以深入挖掘那些在历史记载中较为罕见、在《清史稿》和《清史列传》中未提及的人物,这将为清朝历史的修订带来新的观察点和指引。
与旧传形成区别
戴老师就新编清史传记与《清史稿》、《清史列传》之间的差异提出了两个核心观点。首先,他建议在“列传”部分加入非帝王将相的人物,以提升不同社会阶层在传记中的展现度。其次,这一调整旨在使历史记录更为多元化和生动。
二是补充了“类传”篇章,将旧传记中不常为人所知的“小人物”故事纳入其中。在他的推动下,新编撰的清史更加凸显了民众特性,全面展现了社会各层面。2006年,在清史传记编纂的第一次工作会议上,他总结了工作成果,指出众多普通民众和劳动者被纳入正史,传记的整体结构有了显著进步。
传记写作要求
2004年8月6日,戴老师在传记人物名单讨论会上提出观点。他提出,传记内容需涵盖各类人物。戴老师强调,无论统治阶层还是一般职业者,只要他们有成就、受赞誉并被史书记录,都应纳入传记写作范围。他认为,人物传记应刻画人物性格、行为、历史细节及对话,以使历史文献更加生动、详实和充实。
这既是评价史书的准则,也是编纂新清史传的规范。戴老师对每篇传记稿件都极为重视,逐篇进行了详尽的审阅,并进行了反复修订,以确保每篇传记均符合既定的高标准。
后续工作展望
袁氏资料已全部收集完成,并计划适时纳入传记内容。遗憾的是,戴老师未能亲眼见证这一成就。尽管如此,戴老师的教导对作者后续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且积极的影响,传记编写的理念与技巧已深深扎根于作者心中。
后续作者及团队将竭尽全力对书稿进行持续优化,力求确保作品顺利问世,以此寄托对戴老师英灵的深切缅怀。在此过程中,他们不忘戴老师的教诲与期望,并秉承其修订清史的坚定信念。关于将普通人物编入清史传记,读者朋友们,你们认为这一举措有何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