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儿童溺水,人们常将注意力集中在户外水域,却未意识到家中同样潜藏风险。近期,一名仅10个月大的男婴在家中的洗脚桶内不幸溺水,这一事件无疑向家长们发出了警示。
男婴家中洗脚桶溺水经过
安徽省儿童医院接收了一名10个月大的男婴,患儿名为天天(化名)。患儿母亲陈述,事发时她正在烹饪,其兄长在操作平板电脑,而天天不慎跌入了家中的洗脚盆。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患儿家属迅速进行了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发现孩子鼻腔和口腔有大量液体流出。随即,孩子被紧急送往邻近医院接受救治。整个过程充满了紧张与混乱,家属们焦虑万分,担心孩子会有生命危险。
儿童被紧急转至邻近医疗机构接受吸痰和吸氧等紧急治疗,尽管自主呼吸已恢复,但呼吸模式仍不稳定。家属迅速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将患儿转至安徽省儿童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在救治过程中,每一项决策都旨在与死神争夺宝贵的时间。
医院的抢救和诊断
安徽省儿童医院在接诊后,医护人员迅速投入抢救,并实施重症监护治疗。所幸,患儿的生命体征目前较为稳定。呼吸科副高职医师王彦指出,患儿溺水时间较长,经纤支镜检查,肺部污染情况尚可。然而,由于溺水时间较长,持续的脑缺氧情况令人忧虑,后续需加强随访。医院医疗团队在此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得益于及时的救助,患儿天天暂时摆脱了生命威胁。
家中暗藏的溺水隐患
这一事件让人们深刻意识到,家庭并非完全安全的避风港。即便是日常生活中看似普通的洗脚桶,也可能使婴幼儿面临溺水的威胁。家庭中类似的风险比比皆是,如未及时排空的水桶、浴缸等。这些在大人看来无足轻重的物品,对幼儿而言却可能成为溺水隐患。对于尚不具备行为能力、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家长必须严格监管,绝不可掉以轻心。
家长需对婴幼儿生活空间内的潜在风险进行细致检查。例如,盛满水的低矮容器对婴幼儿构成极大威胁。特别是那些刚开始学习翻身或爬行的婴幼儿,他们可能不慎跌入其中。
春节将至儿童意外伤害风险增加
春节即将到来,儿童遭遇意外伤害的可能性随之上升。一方面,考虑到外出环境,农村地区在春节期间小溪和池塘较多。这些水域通常面积较大,管理较为宽松,部分区域淤泥较深,儿童在附近嬉戏时若不慎滑倒,溺水的风险极高。另一方面,冬季水域温度低,一旦发生溺水,对身体的伤害也会更加严重。
观察活动层面,春节期间燃放烟花和爆竹是传统习俗。市场上存在一些爆炸力较强的爆竹,可能对儿童构成安全隐患,烟花燃放亦需成人监护。春节本应是一家团圆、欢乐的时刻,若儿童因意外受伤,对家庭而言将带来巨大打击。
儿童安全防范建议
春节期间,家长需特别警惕儿童意外伤害。在户外活动时,应避免儿童接近江河湖海等危险区域。若必须穿越,成人应确保儿童在视线内,并紧握其手。若家中养有宠物,还需注意防止宠物在儿童玩耍时碰撞造成伤害。
室内环境需确保,刀具、电插座等易伤物品须置于儿童无法触及之处。同时,需防范热饮或热水造成儿童烫伤。应密切留意儿童活动,对潜在危险行为予以即时干预。
儿童安全需全社会共同关注
儿童的安全保障不仅是家长的责任所在,更应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层面应加强安全知识的普及,扩大宣传范围。社区可举办安全知识讲座,针对儿童易受伤害的情境,向居民传授有效的预防措施。
学校能够借助家长会议或广播平台向学生及家长普及安全常识。即便是在公共场所的显示屏上,也能展示儿童安全防护的实用建议。唯有众人共同努力,方能构建一个更为安全的儿童成长环境。
儿童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其在日常生活中应引起广泛关注。是否在日常中留心过这些可能被忽略的隐患?本文旨在提醒大家,希望读者能主动点赞并转发,同时欢迎在评论区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