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交易依赖信任作为其基石。但近期,一宗事件令众多有意购房者感到失望。一名女子隐瞒了房屋已售出的真相,导致大量购房款被骗。此行为不仅违反了商业伦理,还可能触犯刑法。
房屋连环售卖阴谋
2024年,该事件逐渐为公众所熟知。宝山区居民黄先生向警方报案,揭露了他在购房过程中所遭遇的不幸经历。2023年6月,黄先生通过前员工的推荐,对殷某的动迁房产生了购买意向。鉴于动迁房的特殊性质,房产证尚未办理,因此价格相对较低。殷某声称房屋内有租客,并约定于2024年2月21日交付房屋,黄先生按照约定分两次共汇款200万元。同年10月,殷某又声称其侄子有房产出售,黄先生在考察后签订了合同,并汇款50万元。这一连串事件逐渐暴露了诈骗行为的逐步实施,殷某正是利用购房者对低价的追求,逐步布下陷阱。
黄先生对动迁房寄予厚望。他依照购房流程,逐一完成了所有承诺。然而,在交房前夕,问题接连出现。殷某提出的各种理由让人感到事态非同寻常。起初,黄先生并未察觉到这背后隐藏的欺诈行为有多么严重。
谎言逐渐被拆穿
2023年底至2024年初,黄先生屡次敦促殷某交付房产。然而,殷某辩称债务缠身,房产已作为抵押,且所谓的侄子系他人假冒。这一突发状况令黄先生深感震惊。黄先生坚决要求殷某按照合同进行赔偿。尽管双方一度达成一致,但殷某不久后便与黄先生失去了联系。面对这一困境,黄先生无奈之下只得报警寻求帮助。从满怀希望到希望落空,黄先生的情绪体验如同被冷水浇头。
黄先生并非唯一受害者。2024年5月,高女士与张女士亦至派出所进行报案。此类诈骗行为波及众多人,其影响范围广泛。每一位受害者背后,家庭信任均遭受了严重破坏。
多年前就已布局
2019年,张女士不幸遭遇了殷某的诈骗。当时,她对殷某推销的中医动拆迁安置房产生了兴趣。然而,由于产证无法在5年内办理,殷某出示了动迁协议,并与张女士私下达成了一项交易。张女士分批支付了240万元。不久后,殷某的母亲须某以各种理由索要尾款,甚至威胁张女士,迫使她再次转账12万元。殷某的诈骗手段极为巧妙,令人瞠目结舌。
该欺诈活动长期未被发现,殷某及其家人职责分明,各尽其责,协作无间。在此过程中,张女士对顺利取得房产抱有强烈期待,持续保持着这份渴望。
高女士的受害过程
2024年3月初,高女士与伴侣借助房产中介挑选住宅。她们对所参观的房屋表示满意,并与冒充房东的“殷某之父”进行了商谈。双方达成协议,合同签订前需分三次支付共计160万元,其中78万元作为尾款,并约定在2026年1月过户手续完成后支付。高女士获得了看似合法的房产证,并完成了线上签约手续。
美好时光短暂,中介揭露房产重复销售问题。殷某遭警方强制措施。购房梦想随即破灭。巨额房款面临风险,原本宁静生活遭受重创。
诈骗金额惊人
经查证,自今年六月始,殷某与谭某等合谋,对已售房屋的实际状况进行隐瞒。他们与七名受害者签署了九份购房协议,涉案总金额高达1195万元。这一诈骗金额之高,不仅暴露了诈骗活动的恶劣性质,同时也突显了受害者遭受的严重经济损失。
受害者们原本打算用于购置房产的毕生积蓄,不幸被犯罪分子轻易骗取,这一行为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引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极大痛苦。
法律不会姑息
此事件违反了现行法律,相关人员殷某等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处罚。我国法律对公民的财产权给予了明确规定,尤其在房地产交易方面,设有严格的管理条例。殷某的欺诈行为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无论在侦查或审判过程中,都将基于事实作出公正的判决。
受害者目前只能通过法律途径寻求救济,期望能够追回损失。公正执行法律还将对潜在的诈骗者产生威慑效应。
您是否曾遇到类似房地产诈骗的情况?若然,请您给予支持,分享经验,并踊跃参与评论区的话题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