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张靖皋长江大桥南航道桥南锚碇的大隔舱水下封底工程圆满结束。此举标志着工程正式步入地面施工环节,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一进展堪比战场上的重要胜利,应予以充分重视。
南航道桥南锚碇基础规模
南航道桥的南锚碇基础体积庞大,长度达到110.05米,宽度为75.05米,挖掘深度更是达到了52米。这一规模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复合地连墙锚碇基础。这些数据并非随机产生,它们揭示了工程建设者所面临的艰巨挑战。该工程非同寻常,它是一项规模巨大且具有创新性的项目。各个尺寸数据的精确性充分体现了工程的宏伟规模。
该锚碇基础结构设计颇为复杂,包括外围的32个小舱室和中间的15个大舱室。这些舱室彼此独立。其中,最大舱室尺寸达20.05米乘19.15米。这一设计既巧妙又复杂,专为长江大桥的特定需求量身定制。实现这一结构需进行大量前期规划和计算工作。
大隔舱封底工程概况
施工过程中,大隔舱封底环节包含了一系列关键步骤。该隔舱采用水下浇筑技术,其封底混凝土厚度达到了10米,这一高度相当于四层楼。整个浇筑过程所需混凝土总量达到了51000立方米。这一庞大的数字背后,反映了材料运输的频繁和施工活动的密集。在整个施工期间,共进行了15次浇筑,其中单次最大连续浇筑量高达3840立方米,这一数据充分展示了工程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施工封底完成后,效果显著增强。该结构具备抵御地下五十米深度压力差的能力,并与地连墙共同作业,构建了十五个封闭的地下水坑。这一特性为隔舱施工创造了干燥条件,从而成为后续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保障。
施工区域地质特点
施工区域的地质状况相当复杂,地下水资源充沛,土壤结构松散,构成了一个棘手的地质状况。在此区域进行施工,其难度堪比在豆腐上操作。这种独特的地质状况对工程的安全与施工效率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在现行的地质条件下,厚度达10米的封底混凝土层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层混凝土如同坚固的防线,有力地阻挡了地下积水和各种不利因素的侵扰。
应对挑战的策略
项目团队在应对一系列挑战的过程中,采纳了高效的方法。他们克服了超深水下的舱室封底作业、单次浇筑量巨大及浇筑面积广阔等复杂问题,通过精心策划,实现了多导管同步浇筑的作业平台。同时,团队对导管的布置和间距进行了精确测量,并在浇筑过程中对封底位置进行了多次细致的监控。
该团队采用了BIM智能应力监测技术。此技术能实时监控墙体位移和变形。因此,它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与质量监控方面给予了显著帮助。这些措施对于确保大隔舱封底施工的效率与安全极为关键,对整个工程进度具有决定性影响。
当前施工进展
施工活动在大隔舱内正按序进行。排水作业、表面处理、底面整平和钢筋固定等工序正逐一实施。这种作业方式引入了连续作业的新模式,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
隔舱部分的舱壁与底板已实现严密封闭,未出现任何渗漏。这一成果体现了封底施工的高质量标准。这不仅证实了前期工程的质量,也为后续工程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靖皋长江大桥的完工备受瞩目,人们对它对当地交通及经济的重大影响抱有极大期待。我们诚挚邀请您参与讨论,发表您的见解。同时,欢迎点赞和转发本文,共同关注这一热点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