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清晨,武汉市新洲区旧街街道道观河村发生了一则温馨事件。20多位村民共同参与了村口小桥的“大改造”工程。这一行动不仅关乎桥梁的修缮,也展现了村民的团结精神以及一位青联委员的责任感。
曾经桥梁的困扰
道观河村大塘湾口曾因小河阻断,使得七个湾口通往邾城主城区的路被切断。17年前,旧街街道投资修建了一座长10米、宽4米的小桥。然而,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该桥仅设有桥面,缺乏护栏,安全隐患长期存在。这一隐患如同村民日常出行路上的不定时炸弹,每次经过都令人心有余悸,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尤其是孩子们上学和村民出村进城。这种情况持续多年,未得到改善,对村子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该桥缺乏护栏,一直困扰着村民。他们长期期待着状况的改善。随着周边环境的持续变化,这种需求愈发迫切。尤其在雨雪天气,路面湿滑,村民过桥时倍感恐惧。这一状况使得该桥成为众人共同的难题。
青联委员曾进的敏锐发现
曾进,一位关心家乡发展的青联委员,在回乡后迅速发现桥梁安全隐患。他明白桥梁对村民生活至关重要,这份对家乡的深情和责任感驱使他迅速采取行动。他与村民商议,细致测量桥梁,精心制定修复计划。此外,他个人出资,购买了水泥、砖块等所需材料。他的行为,无疑为村庄带来了希望,同时也展现了他的奉献精神。
他在处理此事时,主要动力源于对家乡的深切责任感。尽管他本可置身事外,他却选择了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家乡的建设工作。他投身于这些事务,并非出于个人利益或声望考量,而是出于对家乡实际问题的真挚关注。这一行为展现了一位青年联合会委员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村民们的踊跃自发参与
曾进本原本计划雇佣四名工人,在两天内修复桥梁的栏杆。但1月5日清晨,他抵达村口时,惊讶地看到一群村民自发前来协助。其中多数是技艺高超的泥瓦匠。73岁的曾和清便是其中之一,他卖力地挥舞铁锹和铲子,表示:“这是一件造福众人的好事。天刚亮,我就急忙赶来帮忙搅拌水泥,能尽一份力,心里就感到很满足。”这种村民的热情高涨,源于他们对改善居住和出行条件的强烈愿望。
现场中,村民们奔跑嬉戏,忙碌间彼此谈笑风生。无人指挥,却似有某种默契贯穿其中。他们挥舞着铁锹,谈论着田间的收成,一年的期盼在这座桥上得以延续。平日里朴实的他们,此刻通过实际行动展现了团结协作的力量。
爱心助力与温暖的施工现场
施工日当天,现场洋溢着温馨与热情。村民们纷纷携带饮品和烧火粑前来。这些饮品为劳作者提供了活力,而烧火粑则散发着家乡的香气。在休息时分,人们或饮一杯,或品尝一块烧火粑,随后再次投身于桥梁改造的忙碌之中。尽管这些捐赠物品并不罕见,却彰显了村民间深厚的乡谊。
这些行为宛如明媚的阳光照耀在繁忙的施工区域。村民们送来的食物和饮料,让他们的脸上绽放出热情的笑颜。劳动者们在感受到这份关怀后,干劲更足。施工现场宛如一场大家庭的欢聚,尽管忙碌,却洋溢着爱与生机。
桥梁的快速竣工变身“同心桥”
1月5日18时,经过村民一整天的辛勤劳作,桥栏已涂上乳胶漆并落成。从决定动工到工程完工,仅耗时两天。原本无名的小桥,在村民与曾进的共同努力下,被命名为“同心桥”,寓意着村民团结一心,共同美化家园。桥栏完工之际,现场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村民们站在新桥旁,欣赏着这座改造后的建筑,仿佛在鉴赏一件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
该桥在物质层面实现了显著改善,同时也成为村民团结的象征。它标志着村民团结一致、共同进步的瞬间。新设的桥栏宛如一股新兴力量,稳固地矗立,保障村民出行安全。
村民的守护约定与委员的积极影响
村民之间达成共识,决定定期对桥梁进行巡查并维护。这一做法显现了村民对桥梁的深厚情感,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自律精神与担当意识。这一切成就背后,离不开曾进在桥梁改造工程中的关键领导作用。作为青年联合会成员,曾进表现出了卓越的奉献精神、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强烈的责任感,激励村民们踊跃参与这一民间自筹自建的工程。这种无声的领导力量,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
他的举动激发了众多村民效仿,共同关注并积极解决村庄问题。同时,他亦成为楷模,使孩子们意识到在外成就后应回馈家乡。道观河村的持续发展正如一艘即将起航的航船,而此举恰似助其乘风破浪的风帆。在此积极氛围中,道观河村有望在乡村振兴之路上更加顺畅,吸引更多人投身于这一伟大事业。不妨提问,你身边是否有类似的正能量乡村建设故事?欢迎点赞、转发及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