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知识阶层持有“西天取经”的信念,坚信通过学习西方理论可以实现国家的繁荣。这一观点曾备受关注,但也暴露出问题。许多人盲目模仿西方理论,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新中国学者的初念
过去,类似我这样的学者学成归国后,普遍认为所学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前沿的,并自信能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诸多见解。那时,众多知识分子,无论来自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被发达国家的成功所吸引,普遍认为其发展有其必然原因。在20世纪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众多学者深受此观念影响,对国外理论推崇有加。这一现象体现了当时学者迫切希望为国家发展寻求解决方案的心态。
然而,发达国家的理论通常建立在特定的产业和技术基础之上。若将这些理论简单照搬到发展中国家,考虑到各国国情各异,可能会引发不利影响。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例,该理论主张政府减少对市场的干预,但发展中国家若盲目模仿,却发现其并不适宜。
中国发展的独特之路
中国的成长轨迹是一段独特的经济变革历程。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并未采纳新自由主义理论。相反,我国秉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探索出了一条适应国情的成长路径。面对西方理论中普遍认为政府过度干预会制约发展的观点,我国通过政府引导等多种手段,实现了经济史上的惊人成就。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减贫等领域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这一成就充分证明了我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正确性。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逐步构建了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经济体系。这一体系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并非遵循西方理论所设定的预设路径,而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逐步进行探索和前进。
学者对本土问题的觉悟
经过借鉴西方理论遭遇诸多问题后,学者群体逐渐认识到本土研究的必要性。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其特有的社会经济现象及其成因和逻辑,亟需我们自主深入研究。例如,我在研究中国经济社会现象时,首先会详尽分析现象发生的具体背景,从宏观政策环境到微观社会习俗,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而非简单套用西方的模型和理论。
中国学者在研究国内问题时具备独特优势,我们立足于这片土地,时刻体验着社会的变迁。以研究农村脱贫为例,研究者可以亲自深入乡村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原始数据。这种针对本土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社会结构。
中国特色理论的探索
自1995年开始,我讲授“中国经济专题”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基于我对中国复兴之路的研究体会。这些内容广泛涉及从计划经济时代至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现象。在这些内容中,不少分析及判断在提出之初即与学界主流观点存在分歧。比如,在分析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时,我的观点与当时某些西方理论观点有所差异。然而,随着中国实际发展的不断验证,这些观点逐渐被证实其正确性,并最终成为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基础。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我国学者在各学科领域积极寻求契合国情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包括宏观经济学领域,还广泛触及企业运营等微观经济领域。
知识传播的有限性
学者们正致力于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然而在知识的传播上存在一定的限制。在授课过程中,我能够直接指导的学生数量有限。大量学生依赖阅读书籍来吸收知识,进而认识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与成功经验。目前,众多中国学者已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著作。尽管如此,面对广大的学生群体和求知若渴的公众,知识的推广力度仍有待加强。
高校教材中关于中国特有理论的部分比例尚需提升,同时,非学术人士接触这些理论的方式也需进一步优化。
理论构建的整体态势
审视个人学术探索之路,宛如构筑一座宏伟殿堂。聚焦改革开放的实际问题,深入挖掘“中国奇迹”的内在逻辑,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策略,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涵盖多领域的创新性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目前,我国学术界正以中国为视角、以时代为基准,致力于知识、理论、方法的创新,旨在使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全球学术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