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季的降临,人们普遍依赖热水袋、暖风机等取暖工具度过寒冷季节。然而,许多人并未意识到,这些看似温暖的设备可能引发意外伤害。例如,一些老年人因此遭受烫伤,甚至出现类似“蟒蛇纹”的痕迹。这一现象凸显了取暖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取暖设备的隐藏危险
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一位70岁的王奶奶就医。她身上出现了类似蟒蛇皮纹的网状黑红色图案。经过医生邓琳的仔细询问,发现这是由于王奶奶使用热水袋取暖导致的“低温烫伤”,亦称为“火激红斑”。这种烫伤虽不美观,疼痛感不显著,但存在恶变风险,且恢复期需半年至一年。冬季此类烫伤常被忽视,受伤后伤害程度较重。
皮肤十分脆弱,若与超过37℃的高温长时间接触,便可能遭受损害。例如,热水袋、暖风机等常见的取暖工具,其温度往往超出安全范围,因此不建议长时间使用。此外,棉被能够储存热量,夜间使用取暖设备时,烫伤的风险也随之增加。许多人对这些设备可能引发的烫伤风险缺乏认识,人们在追求温暖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潜在的危险。
多类人群易中招
低温烫伤并非罕见现象。每年冬季,此类患者数量可观,他们中包括从事高温作业的人员、接受红外线透热疗法治疗的患者,以及因不良生活习惯而受影响者,例如长期依赖火炉、暖宝宝或热水袋取暖的人。甚至有案例显示,一名女性仅因将笔记本电脑置于腿部,便导致大腿出现火激红斑,情况相当严重。
此外,患有糖尿病、存在血液循环问题、体重超重、年龄较大且体质较弱、长期卧床的患者,对温度变化的感知较为迟缓。新生儿的皮肤较为娇嫩,这些群体特别容易受到火激红斑的影响。在使用取暖设施时,他们可能更容易受到伤害,但由于个人健康状况的特殊性,往往难以迅速发现并解决问题。
低温烫伤易被忽略
王奶奶的情况表明,低温烫伤初期往往不易察觉。许多人误以为温度较低就无安全隐患,然而,持续接触却可能对皮肤造成损害。在保暖过程中,许多人并未意识到长期使用这些取暖设备可能带来风险。
白天,部分人习惯于将暖宝宝紧贴肌肤,夜晚则依赖电热毯持续加热,虽觉舒适,却未察觉皮肤正遭受无形损害。这种损害虽不易立即察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会突然显现出类似蟒蛇纹理的烫伤痕迹。届时,若想补救,恐怕为时已晚。
取暖设备使用隐患
热水袋作为常见的取暖工具,但许多人在使用时水温设定过高,且直接接触皮肤,存在安全隐患。暖风机若长时间直吹身体某一部位,也可能对皮肤造成伤害。此外,许多人习惯于上床后持续开启电热毯电源,整夜不断的热量对皮肤构成较大威胁。
观察实际使用情况,部分人因追求温暖而使用热水袋,结果造成身体局部烫伤;另一些人夜间使用电热毯,皮肤被烫伤却未察觉。这些均属使用取暖设备时常见的失误,我们必须重视并纠正这些不当的使用行为。
预防低温烫伤要点
预防低温烫伤的关键在于,首先确保热水袋的水温适宜,并建议使用防护套。同时,应严格限制取暖工具的使用时长,防止持续接触。以暖宝宝为例,不宜长时间贴身;电热毯使用后应立即断电;暖风机则不宜持续对某一部位直吹。
依据历史案例分析,遵循相关预防措施者,能显著降低低温烫伤风险。此前,许多人对这些知识了解不足,如今他们已有所认识,便能在享受温暖的同时确保个人安全。
提高安全取暖意识
寒冷天气下,人们渴望获得温暖,然而,确保安全是首要条件。必须警惕那些看似无害的取暖工具可能带来的意外伤害。已发生的烫伤案例提醒我们,使用取暖设备时需格外小心谨慎。
在应用取暖设施时,无论年龄、健康状况或疾病状况,安全均应被视为首要考量。不应待至受伤后才追悔,预防措施应提前实施。
在取暖设备使用过程中,您是否留意过相关安全事项?欢迎各位留言、点赞及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