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艾略特作为斯宾诺莎《伦理学》与《神学政治论》的初译者,这一信息在学术领域鲜为人知。她的译作未引起广泛关注,这一现象令人感到惊讶。这一现象背后,蕴藏着众多有待挖掘的精彩故事。
艾略特译本少人阅读
在当代斯宾诺莎研究领域,艾略特的翻译作品鲜受关注。尽管部分研究者知晓她为英译者,但阅读其译本者寥寥无几。关于她解读斯宾诺莎的讨论,仅限于少数同时研究斯宾诺莎与艾略特的研究者。这一研究范围极为有限,众多潜在价值尚未被充分挖掘。同时,这种狭窄的研究群体也限制了深入探讨艾略特与斯宾诺莎之间关系的可能性。
艾略特译本出版不顺
根据她的信件和日记等手稿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斯宾诺莎的《伦理学》英文译本在斯宾诺莎生前出版时遭遇了诸多挑战。该译稿早在1856年就已完成,但在出版过程中遇到了障碍。此外,斯宾诺莎本人对于出版事宜持有极为谨慎和消极的态度。
对《神学政治论》出版的犹豫
1849年12月4日,她在翻译《神学政治论》期间致查尔斯·布雷夫妇的信件,充分展现了她的立场。信中她提到,若急于推出存在问题的译本,她计划在数月后继续完成《神学政治论》的翻译。然而,她认为不宜急于印刷。这一态度体现了她当时对翻译质量的疑虑,或对出版环境的担忧。这也正是她翻译出版遭遇困难的原因之一,她内心的矛盾心理亦为关键因素。
不希望署名
1856年3月26日,她在致查尔斯·布雷的信中特别强调,她不希望在自己的译作《伦理学》上留下名字。这一要求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可能是出于对当时社会舆论的担忧,亦或是她对自己翻译工作的成果尚存疑虑。这一举动反映出她内心的矛盾与复杂情感,既对翻译投入了心血,又对挑战感到畏惧。
《伦理学》导言情况
《伦理学》的手稿中,标题部分提及了导言,但并未包含导言内容。关于艾略特是否曾计划撰写该导言,信息不详。这一缺失的导言构成了研究的一个空白。不清楚是作者未创作该部分,后又在出版前删除,还是存在其他原因。
独立翻译工作
1843年,刘易斯在《威斯敏斯特评》上对《伦理学》进行了翻译,但艾略特并未直接延续这一工作。她选择从头开始,独立进行翻译。这一行为展现了她在翻译领域独到的见解和立场,旨在基于个人理解重新塑造斯宾诺莎作品的翻译版本。同时,这也揭示了她在学术研究上所表现出的严谨和细致,以及对捷径的排斥。
读者们,关于乔治·艾略特在翻译领域的态度及其作品未获广泛关注的现象,您们有何见解?敬请留言发表评论,并欢迎点赞及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