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0日,上海将举办“工赋上海”创新大会,标志着该活动的隆重开幕。大会聚焦“智慧生态引领未来,共筑工业智能新高峰”这一主题。对于众多工业界人士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宝贵的机会,用以对接资源。大会有望进一步巩固数字工业生态体系。据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透露,本次大会有四大亮点,值得关注。
层次多元的丰富主题活动
大会在活动设计上细致规划,采纳了“1+2+4+2+6”的结构。主论坛于1月10日举行,将成为大会的核心。届时,将集中展示数字技术与产业创新的结合成效,众多行业领袖将汇集一堂,共同交流工业智能与产业融合的新动向。同时,还将举行两场关键技术论坛,深入探讨工业软件的平台化与生态化发展道路。此外,还将举办涵盖建筑、汽车、新材料及时尚消费品等多元领域的四场行业论坛。在这些论坛上,通过主题演讲、供需对接及圆桌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思维碰撞,增强产业动能。多样化的论坛形式满足了不同参与者的需求,确保了大会内容的多样性与时效性。
2025年举办的“工赋上海”创新大会,其规划布局全面覆盖工业各领域,展现出宏大愿景。从技术前沿至实际运用,多层次规划旨在吸引众多工业人才。无论是技术研究者还是行业从业者,都能在此找到契合自身发展的领域。这一举措无疑是打造数字工业生态的重要步骤。
探索可复制扩展的发展新路
大会展望未来,致力于探索一条可模仿并推广的新兴发展道路。为此,大会将邀请众多重要嘉宾参会。会上,国家智库的学者及行业内的技术高手将展示其杰出能力。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前副主任余斌,以及北京大学等知名学府的教授等专家将亲临现场。余斌等拥有丰富政策研究背景的专家,将从宏观视角分析工业数智化的发展动向;同时,飞机制造领域的资深专家王建华等人,将基于各自的专业技术领域,阐述数实融合带来的新型生产力。众多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他们的讨论将为工业发展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洞察。
专家们所提供的行业见解不仅涵盖理论层面的讨论,更依托于深厚的实践经验和深入的研究成果。这些见解为企业与从业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无论是传统制造业企业寻求转型升级,还是数字化企业追求业务拓展,均能从中汲取灵感,构建出契合自身发展路径的策略。此类既可模仿又可推广的策略对整个工业界具有显著的价值。
彰显链式赋能的上海模式
上海形成了独特的“3+6”产业布局,其中“链主”企业的领导地位持续增强并显现。在建设针对特定行业或产业集群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方面,上海已取得显著进展。类似“共建平台、共生生态、共享价值”的链式发展模式逐渐增多。主论坛将举行一项重要活动,即对上海市首批“工赋链主”企业进行表彰。此次表彰仪式具有深远的意义。
上海在该领域形成了独有的发展轨迹。这一轨迹起初以“一链一平台”和“一链一标准”为基础,逐步发展至“一链多工厂”、“一链多场景”以及“一链多服务”模式。在这种紧密的链式体系中,制造业企业能够更加高效地共享资源,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以供应链管理为例,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成本;在创新能力上,则促进了协同发展。这些发展策略显著提升了上海在全球及国内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力。
提升AI+创新工作室生态能级
主论坛即将举办第二批26家“AI+(联合)创新工作室”和11家“AI+创新工作室”的授牌仪式。这些工作室承担着关键角色。它们致力于成为职工创新团队的榜样、先锋和核心力量。这些工作室在制造业各环节均有分布,涉及从设计研发到生产运营等多个阶段。
企业可以利用创新工作室作为技术革新的先锋力量。此类工作室能够克服机制和技术的限制,推动企业间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例如,在研发过程中共同分享创新成果,在生产运营中互相借鉴经验。在这种形势下,制造业的产业链有望构建起合作共赢的新模式,更高效地将数字技术融入生产各个环节,提高生产智能化水平。
大会的背景意义
目前,全球工业正经历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上海,作为我国工业的核心城市,举办此类创新活动具有显著价值。该市工业基础稳固,众多企业在此兴旺发展。然而,新时代的挑战使得传统工业模式面临考验。此次大会为上海工业企业及从业者搭建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推动传统工业向智能化转型。
从宏观层面观察,本次大会吸引了众多领域和行业专家,推动了国内外工业资源的有效融合。借助这一盛会,上海有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及资本。同时,上海得以借此平台展示工业智能化创新成果,从而增强其在全球工业版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大会的展望
1月10日临近,众人对于“工赋上海”创新大会充满期待。此次大会的成功举办,将不仅对上海工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更将成为国内工业转型升级的示范。人们希望大会能促进企业间的合作,打破行业壁垒,催生更多创新成果。
此次大会致力于新工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其能否成功塑造一个全面、高效、充满活力的数字工业生态系统,还需持续关注。目前,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大会预设的亮点亦引人注目。综合来看,未来前景显得相当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