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险!1.35万吨巨桥逆时针高空转体64.7度,跨越铁路实现完美衔接  第1张

12月30日,国道108线的牧马河转体桥成功完成转体作业,位于北同蒲铁路之上。这一转体工程在交通建设领域实现了重要进展。施工过程中,难度极大,技术标准严格,成为转体环节的一大亮点。

转体桥工程意义重大

国道108线改扩建工程的总里程为170.618公里。在此项目中,北同蒲铁路牧马河转体桥的建成对国道108线的全面贯通起着关键作用。该转体桥的顺利施工为项目的圆满完成奠定了稳固基础。转体桥的竣工将大幅改善当地交通条件,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此举还将为沿线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服务,并对物流运输等行业的发展带来正面效应。

该转体桥体量庞大,全长达到130米,梁面宽28.22米,中支点梁高6.2米,边支点梁高3米,整体重量超1.35万吨。这些技术数据凸显了工程建设的艰巨程度。

独特的工程施工形式

中铁六局太原项目部为确保铁路线路的顺畅,实施了“建设先行,转移后续”的施工方案。这一方案在工程界展现了其创新特点。在施工前,项目部已实施了多项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转体桥梁施工期间,设置防撞墙和防抛网极为关键。这样的安排有效防止了对铁路上方的混凝土浇筑作业。此举措极大减少了铁路运营的干扰,同时显著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这一做法展现了工程团队深入思考的设计理念以及丰富的施工经验。

凌晨转体指令发出

30日凌晨4时,转体操作指令得以精确执行。在此项目中,转体作业严格按照科学程序进行。以转体桥的核心主墩为参照点,通过两套智能牵引系统进行精确操控。

钢绞线在转台上被均匀拉伸并稳固固定,转体桥随之以逆时针方向进行匀速转动。这一步骤是为了确保转体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精确且严格的操作流程对转体作业的顺利完成极为关键。

转动中的技术监控

在转体作业阶段,项目部采取了多种技术监控手段。他们于上承台圆盘上设置了刻度标识,并对转动过程进行了持续监控。这一措施有助于工作人员对转体状态保持明确认知。

智能系统承担着调节牵引力与旋转速度的任务。当转体即将达到既定位置,系统将自动模式转变为手动微调。每一次手动调整都会记录并上报当前的行进状态数据。此类细致的操作显著增强了转体的精确度。

桥梁测量人员的工作

在整个转体作业过程中,桥梁两端的工作人员承担了至关重要的职责。他们不断进行数据监测和记录。依据这些数据,他们能够灵活地调整转体作业的速度、姿态及角度等关键参数。

梁体精准安装得以顺利完成,主要归功于工作团队的高度严谨。他们所掌握的专业技术和对职责的坚定担当,共同促成了转体作业的完美结局。

转体结果的达成

经过约60分钟的紧张作业,梁体在铁路规定的“窗口期”内成功完成了转体作业。起初,梁体与铁路线保持平行,现已成功实现上跨铁路线,并完成了高空转体。现场测量结果显示,这座万吨级桥梁精确转体了64.7度,精准抵达预定位置。这一成就汇聚了众多建设者的智慧和辛勤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