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G104国道东淀蓄滞洪区路段的路改桥项目取得显著成就。桥梁左侧部分顶升施工已圆满结束。该成果为2025年年底的通车目标提供了稳固的支撑。同时,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当地交通建设领域的广泛关注。

工程基本情况

G104国道在天津西青区路段的路改桥项目正在进行。项目起点位于中亭河大桥北端,终点在子牙河大桥南端,全长约2.2公里。工程涉及将中亭河大桥与子牙河大桥连接为一座新桥。此外,项目还包括桥梁排水、交通安全设施和智慧公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这一项目规划周密,影响深远,满足多方面建设需求。项目位于西青区,起止点明确,展现了工程的规模与布局。

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涉及对交通道路形态的调整,而且旨在优化和升级当地交通的整体布局。在蓄滞洪区开展此类大规模建设时,必须全面考量众多因素。路基段的桥梁改造,正是为了更有效地适应蓄滞洪区的独特地理状况及未来的发展需要。

绿色理念的体现

工程大力践行绿色交通的核心理念。在桥梁的改造施工阶段,有效运用了原有桥梁的64片预应力小箱梁,并采用了调坡顶升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拆除与重建方式,此方法具有显著优势。传统做法往往导致大量建筑垃圾的产生,同时在材料消耗和施工周期上存在不足。调坡顶升技术不仅显著缩短了施工周期,还降低了成本,并且实现了节能环保的目标。这种绿色理念的实施,反映了现代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该理念在行业内具有显著的正面示范效应。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工程建设项目不应仅关注建设成效,更应重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维护。G104工程的做法,为同类型项目树立了典范,有效促进了交通建设领域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迈进。

顶升施工规模与难度

此次施工的顶升环节具有重大意义。在天津地区,这是首次实施多联先简支后连续斜交小箱梁的整体调坡顶升。项目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其技术难度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顶升区域分为左右两幅,每幅的总顶升面积达到2650平方米,单幅顶升的总重量约为5386吨,调平过程中的最大顶升高度为5.893米,断柱顶升段的长度为200米。这些详细数据直观地揭示了工程的规模与挑战。

G104国道东淀段桥梁左幅顶升完成,2025年底通车在望  第1张

顶升等类似设备的重量与高度,在施工阶段必须进行精确的核算与实施。任何微小的误差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技术人员需克服众多技术难题,每个步骤均需严谨监控。这从侧面展现了建设者们在技术领域的卓越能力以及面对复杂工程所展现出的毅力。

顶升后的效果

桥梁经过顶升处理,其纵向坡度由改造前的-1.9%直线坡变更为+0.308%直线坡,坡度调整幅度达到2.208%。此变更对桥梁的结构稳定性及通行能力产生显著影响。适宜的坡度有助于保障行车安全与平稳,提升道路通行效率。此举亦是对桥梁整体性能的提升,以更好地满足未来交通量的增长需求。

桥梁结构的调整并非单纯的数值变动,而是牵涉到众多力学原理及工程计算的精确操作。调整后的桥梁纵坡将显著提升未来交通运营与维护的便利性,从安全性能和长期交通规划两方面均产生正面效应。

顶升施工方式

G104国道东淀段桥梁左幅顶升完成,2025年底通车在望  第2张

此次桥梁顶升工程执行的是交替式顶升技术。施工期间,项目配备了14座PLC液压泵站、96个200吨级液压千斤顶和不同厚度的钢垫块,分为两组进行交替支撑。此施工方法有助于确保梁体在顶升过程中的稳定。此外,每个千斤顶的压力都处于连续监控之下,安全系数达到了2.6,确保了梁体位移始终在可控范围内。

工程得以顺畅推进的关键在于其严格的监控措施和高效的施工手段。借助多种设备的协同作业,对关键数据实施严密监控,有效降低了施工期间的风险,确保了工程按既定计划高效完成。

工程意义

G104国道建设的左幅顶升工程已圆满完成,标志着工程的一大进展。这一进展对当地交通影响深远,不仅提升了道路通行质量,还加强了地区间的互联互通。若2025年底的通车目标得以实现,将为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优越的交通环境将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人员流动性,并激发商业活动的繁荣。

从更广泛的视角审视,此项目凸显了我国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技术领先地位及卓越的施工实力。以该高难度项目为样本,彰显了我国在应对复杂建设挑战时,具备高效且高质量完成任务的能力。

关于G104国道东淀蓄滞洪区路段的改桥工程,预计2025年底通车,对其未来发展潜力,您持何种看法?欢迎踊跃发表评论,给予点赞,并广泛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