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历史长河中,伍尔夫桑塔格两位人物命运颇具感慨。伍尔夫作为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先锋,最终却以生命终结;桑塔格在与疾病抗争中展现出坚韧,并留下了深刻的思想遗产,这些都成为了引人注目的焦点。

伍尔夫的人生起伏

从伍尔夫到桑塔格:两位伟大女性作家如何以不同方式诠释‘雌雄同体’的灵魂  第1张

从伍尔夫到桑塔格:两位伟大女性作家如何以不同方式诠释‘雌雄同体’的灵魂  第2张

伍尔夫作为20世纪知名的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领袖,她的一生深受精神崩溃的折磨,最终在家附近的欧塞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晚年的她,曾离开自己渴望的宁静空间——那间“专属的房间”,深入当时的社会、战争与废墟,对世界进行观察与思考。她参与了20世纪下半叶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思想辩论。她的离世对文学界而言是一大损失,她所承受的痛苦和独特的世界观随着她的去世而戛然而止。这也成为众多读者感慨的焦点,一个才华横溢的女性,却最终败给了精神上的折磨。

桑塔格与病魔抗争

桑塔格的经历同样备受瞩目。化疗进行至中段,她着手创作《疾病的隐喻》。这是一段历时两年半的艰难治疗。尽管她失去了一只乳房,但她凭借坚韧的意志战胜了癌症。1978年,她凭借这部作品重返公众视线。《疾病的隐喻》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桑塔格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至今仍引发深思。《纽约时报》在1978年对她进行了访谈,她表示,这次患病经历为人生注入了强烈的活力,使她能更清晰地分辨事物的轻重缓急,这种对生死的看法令人敬佩。

桑塔格的思想观点

她的思想观点在学术界持续引起波澜。在“坎普”概念的讨论中,她强调这是一种对技巧的敏锐识别,并认为形式胜于实质。她虽非“坎普”的创词者,却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她将王尔德的名言“要么成为艺术品,要么身着艺术品”作为自己的信条,这反映了她独特的艺术与审美理念。她的许多见解在著作中得以展现,这也是众多中国读者通过《疾病的隐喻》和《论摄影》了解她的关键所在。

桑塔格的社会关怀

桑塔格自小便对社会不公现象保持关注。自她阅读《悲惨世界》起,在圣莫尼卡书店目睹大屠杀图片后,她便持续思考如何反对不公。波斯尼亚事件进一步促使她全身心投入。她的儿子戴维·里夫提前到达波斯尼亚,深受母亲抗争精神的感召,他渴望向外界揭露波斯尼亚的真实状况。桑塔格本人亦与萨拉热窝紧密相连,长达三年多的时间,这座城市对她而言具有非凡意义。

桑塔格与艺术界的交集

桑塔格不仅活跃于文学领域,亦与艺术界有所关联。在一场晚宴上,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对她这位才气横溢的知识界新秀产生了兴趣,并特地邀请她为他的无声电影进行试镜。这表明,她的魅力不仅限于文学,在艺术界也颇具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