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济宁市最美儿童工作者揭晓,他们的故事将如何改变困境儿童的未来?  第1张

济宁地区对儿童关爱服务的关注度持续上升。今年,民政局开展了评选活动,表彰了众多儿童领域的杰出代表。此举旨在激发全市儿童工作者的积极性。其中,“益童成长”项目脱颖而出,备受瞩目。

选树活动激励儿童工作者

济宁市民政局近期公布了儿童领域典型选树活动的成果。该活动于2024年启动,主要目的是提振全市儿童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活动中涌现出“济宁市最美儿童主任”等众多优秀工作者和服务项目。这不仅是对获奖者的认可,也对其他工作者产生了激励效应。众多儿童工作者受到鼓舞,承诺将积极学习先进典型,在儿童关怀方面承担更多责任,贡献新的力量。儿童领域的各项工作需要多部门协同,此类评选有助于汇聚更多资源。

2024年度济宁市最美儿童工作者揭晓,他们的故事将如何改变困境儿童的未来?  第2张

该活动致力于整合多领域资源。包括社会组织及志愿者队伍在内的各类组织均被纳入支持行列。众多志愿者因活动启发,对以往未曾关注的儿童工作产生兴趣,并表达了加入的意愿。此举对加强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起到了显著促进作用,标志着济宁儿童关爱服务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益童成长项目针对地区

“‘益童成长’项目选址确定于任城区的南张、唐口和长沟三条街道。该项目主要针对4至14岁的困境儿童家庭。针对该地区及年龄段儿童进行帮扶,项目显现出明确的针对性。”

该地区街道上存在不少困境儿童家庭。众多家庭因经济困难或家庭成员健康问题等因素,孩子成长面临挑战。项目实施于此,可迅速关注弱势群体。这一明确的地域界限,便于服务资源的集中分配。例如,根据各街道的人口分布,合理规划社工数量等资源。这种地域定位,为项目的精确执行提供了坚实基础。

2022年项目服务架构

2022年,"益童成长"项目以"希望小屋"后续服务为起点。该年度,项目建立了社会工作者与爱心妈妈组成的两级服务体系。此体系主要针对20名处于困境中的儿童提供支持。

该架构主要聚焦于习惯塑造与情感扶持。在心理发展关键阶段的儿童,尤其是面临困境的儿童,尤为迫切需要此类援助。希望小屋的建立改善了孩子们的生活环境,而持续的习性培养与情感支持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社工定期提供时间管理辅导,爱心妈妈与孩子们交流心理状况等活动频繁开展,这些服务显著促进了这20名儿童生活的积极转变。

该架构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在处理复杂家庭问题时,所能提供的资源与支持较为有限,服务范围受限。对于每个孩子独特问题的全面解决方案难以实现。因此,迫切需要提升服务架构,以应对日益复杂的需要。

2023年项目服务升级

2023年,"益童成长"项目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儿童需求及过往服务经验进行了更新。项目设立了包括社会工作者、益童陪护员、儿童主任公益岗位以及社会公益团队在内的四级服务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服务种类更为丰富,涵盖了儿童志愿服务、家庭入户关爱以及慈善资源的整合与联动等三项支持措施。

在四级架构中,服务对象中的困境儿童人数增至50人。我们提供涵盖困难援助、家庭监护、情感扶持、自我防护和心理关照等五大服务类别。例如,为生活有困难的孩子寻找长期资助者,为缺乏家庭监护的孩子安排临时监护人,此类案例众多。尽管如此,资金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范围的拓展。此外,服务团队在人员协调上有时面临沟通不畅等问题。

2024年度济宁市最美儿童工作者揭晓,他们的故事将如何改变困境儿童的未来?  第3张

2024年项目新机制

2024年,项目基于前期经验,引入了“344”干预模式,涵盖三级架构、四支专业队伍和四类服务内容。此模式旨在全面解决一百名困境儿童在生活、安全、学业和心理等领域的难题。相较于以往,该机制覆盖面更广,针对性更强。在“344”模式下,各级体系职责分明,四支队伍各尽其责。

在处理儿童心理问题时,专业社会工作者提供个别心理辅导,同时志愿者协助开展团体活动。然而,新机制的实施遭遇了多方面挑战,包括人员队伍的培训耗时费力、各队伍间考核标准难以统一等问题。这些问题需在项目后续推进中逐一解决。

项目多年成果显著

自2022年4月起至当前,项目取得显著成效。服务儿童数量达到100名,为100户困境家庭中的儿童建立了个人档案。实施探访服务2326次,组织服务活动43场,举办各类培训10场,开展小组活动18期,处理个案6起,累计服务时长达981小时。在荣誉层面,项目荣获包括“济宁市最佳执行奖”在内的多项奖项。

项目采用的“社会工作者加志愿者”协作模式在孩子的生活、心理及社交问题处理上展现出显著成效。此外,通过多方面的合作,保障了服务工作的连续性。例如,社区和学校等资源的有效整合,确保了孩子在服务前、服务中和服务后的无缝衔接,有效防止了服务的中断。

您认为,在儿童关爱服务领域,如何确保服务范围与质量的双重提升?期待您的宝贵意见、点赞及转发。